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沙龙活动2023-02-11  22

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体,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党委、政府的努力,在于配置好公共资源,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农民群众用智慧的大脑去谋划新农村,用勤劳的双手去建设新家园。

反之,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不管你的理由多么动听,违背农民意愿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键在把握好“尊重、引导、激励、支持”这八个字。

一是尊重。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事,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让农民群众自己去做主。这些年,无论产业发展、新村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各级党委、政府都坚持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判,最终让农民群众得实惠、说满意。比如,在开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中,从申报到建设,都先由村支部、村委会组织民意调查,让每家每户充分发表意见,并且白纸黑字,看绝大多数农民愿不愿意干。这正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码。

二是引导。目前,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但热情容易盲目,必须切实加强引导。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注重教育引导,并且用农民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教育农民,让新思想、新知识在农民群众那里入脑入心,培育他们自立、合作、奋进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要注重用规划去引导,强调规划先行,既编制总规、专规,还编制详规,讲究科学规范,照图施工。通过教育和规划,把农民群众的满腔热情引导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引导到农民自由全面的发展上来。

三是激励。当然,也要看到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受地理环境、二元体制、农耕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相对保守,需要政府激励。对农民群众最有效的激励,莫过于制定并实施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政策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积极性。在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许多地方结合实际,研究新问题,拿出了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分类推进新村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等新举措、新办法,实施效果越来越好。

四是支持。应当看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薄弱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相对困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工业反哺、社会关注、政府支持。我们各级公务员要重视农村工作,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给予农民以必要的支持。

同时,我们要积极引导金融单位在信贷资金投入上给予新农村建设必要的倾斜,动员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发挥优势积极献策、出力。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我们不应该做旁观者。

正是尊重、引导、激励和支持,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新农村建设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断言,只要坚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今后几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4)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5)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6)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8)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概括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会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方针解读如下:

1.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只有生产发展了,方能使生活富裕起来。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准。

2.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乡风文明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风文明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

3.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硬件,其主要解决的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是农民看得见的,也是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

4. 管理民主是推进农村政治建设的要求。如今的村民自治是最典范的践行。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从最基层开始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332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