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的制作工艺流程

聚客2022-06-06  64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的将图案与器物造型相结合的原始艺术作品。先民在绘制彩陶时,非常注重图案、造型和透视的关系,已经注意到图案在不同透视下产生的视觉效果。无论从哪个角度,抬头还是低头,他们都能看到一幅好画,并尽一切努力实现图案和形状的和谐。

根据不同的形状,确定和设计其装饰部位和图案。因为史前社会没有桌案,物品多放在地上或小土台上,与现代的地方完全不同。而且史前先民大多席地而坐,自然视角明显不同。因此,彩画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物体的腹部及其以下部位。

比如仰韶文化的锅碗等等。,视线限于口沿和腹部,所以只画在视线到达的区域;马家窑式的盆,口大腹浅,向下看内壁更清楚,所以以内彩为主,简洁的外彩为辅;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的瓶状器物,器形细长,腹直体小,一眼就能把整体带入视线,所以从口沿到小腹多为彩色。半山瓮和大圆鼓肚造型,因为放在地上小腹基本被遮挡,所以画在中间。

图案位置确定后,根据需要对器物的彩绘部分进行分割固定,然后进行彩绘。绘画时,先画出主题图案,再勾勒出与主题协调互补的辅助纹饰。根据对彩陶图案的观察和研究,推测具体的绘画过程如下:

(1)分还是分

所以,首先要尽量合理的划分或划分彩绘部分,然后分组彩绘纹饰。由于器物形制不同,等分方法不同,竖长器物多以水平平行线自上而下隔开;宽形物体由纵向平行线从左至右等分。所绘图案分为二等份、三等份、四等份、多等份,都是由主题的装饰图案决定的。

有些图案简单易分,如鱼纹盆,将圆周横向分成两部分,画出两组图案相同的鱼;花瓣形彩陶盆用竖线将器物腹部横向分成两部分,再分成四部分和八部分,最后画出八组花瓣形图案。有些器物的彩绘部分是单数,如永靖三平出土的彩绘骨灰盒,被称为“彩陶大王”。它用平行线把被画的部分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然后在不同的部分进行绘画。

平分线或或分割线不仅可以作为各部位不同图案的间隔线,还可以作为装饰的框架。半山型和马厂型花纹密集复杂,等分或分离极其精细。比如广河八坪半山式连续双弧彩陶瓮,需要平均分成11份,可见当时这项工作的难度非同一般。所以当时可能已经有了等分的工具,否则这11组弧很难分的这么准。对于有耳的器皿来说,这些配件是最方便现成的分界点。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后,彩陶上出现了大量的螺旋状、连续的花纹,这些花纹充满了整体性,不可分割。显然,等分的方法不能满足彩陶发展的需要。根据这类图案的特点,首先要规划好整体布局,确定其定位点或定位圈,划分出画的部分。比如陇西陆家坪收藏的尖底瓶,需要三个涡纹的中心圆。点为定位点,然后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画出一条弧线,形成连续的漩涡图案。

半山和马厂类型的彩陶多以圆形为主题图案,所以圆形代替了圆点,演变为圆形取向。例如,在半山式绘画中,需要画几个大圆圈、葫芦图案等。首先,然后画其他图案如锯齿形图案辅以周边。工厂式彩陶也是如此。先画出四个大圆圈的轮廓,然后在圆圈内填入网格图案和空周围的精细纹饰。

(3)先主后次,从复杂到简单

彩陶图案一般可分为主题图案和非主题图案。主题纹饰画在器物最显眼的位置,其他纹饰或作为陪衬、补充空,或点缀口、颈、小腹,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画色彩时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画突出位置的主题图案,再画边角的附属纹饰,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永三坪出土的彩陶瓮分为上、中、下三格,由三种图案组成。

中腹部最大,主题图案位于中间重要位置。需要先画出漩涡图案作为主题,然后在空白的地方周围填充小同心圆,上下腹部的其他纹饰就最终完成了。半山彩陶,花纹密集细腻,难画。但仔细观察分析,虽然黑色的图案占据了主空室,但不难看出整个图案是以红色为基调,红色的线条也起到了平等的定位作用。

黑色锯齿或带、块在红线间间隔,黑红相映,构成好画面。因此,中级类型绘画的绘画程序似乎应该是先用红色勾勒出主要装饰,然后再绘制黑色图案。总而言之,先画出主题图案和骨干线条,就可以掌控整个画面,让布局更加合理美观。

(4)先查大纲,再填

仰韶文化晚期以来,出现了许多网格图案,其外轮廓有圆形、椭圆形、葫芦形、三角形、背形等。,填充在轮廓中的网格越来越密,越来越细。对于这类器物的分析,要先画出外轮廓,然后在轮廓中填入网格纹、菱形方形纹等纹饰。比如绘有鲵鱼纹的彩陶瓶,要先勾勒出鲵鱼的身体,再在其体内画出网格线和四肢。

有葫芦纹的半级彩陶壶,要明显地先画出葫芦的外轮廓,再在葫芦内填以细网格纹,最后用其他线条装饰四周空作为补充。马型的单耳杯,要先画出背形的带纹,然后在带之间画出细网格纹。在大约1平方厘米的条带之间,有五条纵横交错的经纬线。当时画家娴熟的技艺由此可见一斑。否则,线条的粗细和密度会不均匀,或者线条会弯曲从而造成重叠,等等。可见绘画技巧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彩陶的质量和美观。

无论是什么形状,什么图案,什么文化类型,无论是什么,绘画总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即从上到下,从点到面,先主体后他人,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结构。这些规律开创了后来绘画艺术的一般规律,在甘肃彩陶的鼎盛时期,图案依然众多但不混乱有序,根本原因就是上述绘画的基本规律。

彩陶是在陶瓷坯体没有完全干燥的情况下进行彩绘的。车身上漆后要用鹅卵石等工具反复打磨,可以使表面纹理致密,变得光滑细腻。画出的彩料还会通过滚压、抛光嵌入器皿表面,成为表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牢固地附着在坯体上而不脱落,烧制后的器皿表面色泽鲜艳、美观。

半山式的彩陶桌打磨得最为精细,花纹鲜艳夺目,达到极致。兰州牟家坪半山式彩陶壶颈肩结合处有凹痕,系用圆棍纵轧而成。根据李文杰先生的实验,内层颜色可以用坚硬光滑的小球滚动,外层颜色可以用坚硬光滑的圆棍滚动。滚压时要注意力的方向基本垂直于台面,这样色料不会移位,花纹保持不变。

在彩绘之前,先在陶坯上涂上一层彩陶,这是仰韶中期以后各种类型彩陶文化中的普遍做法。陶器上漆后,桌子就像一层华丽的彩衣,再涂上其他颜色。比如在红陶衣服上画黑色,色彩对比强烈而稳重,更耀眼。有些陶器,即使不再涂上陶衣,如大地湾四期的陶鼎,用紫色的陶衣装饰,看起来依然华丽耀眼。

陶衣的原料一般都是经过精心洗涤的细泥,有时还会加入其他颜料。加陶衣时,是在器物表面刷泥或将器物蘸泥而成。马的种类,以及火烧沟、新店、沙井文化流行红陶衣;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有少量的白陶衣。经鉴定,红陶衣的原料是含铁量较高的红粘土,白陶衣多为白垩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33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