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拉伸强度?


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是金属由均匀塑性形变向局部集中塑性变形过渡的临界值,也是金属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

抗拉强度即表征材料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抗力反映了材料的断裂抗力。符号为Rm(GB/T 228-1987旧国标规定抗拉强度符号为σb),单位为MPa。

扩展资料:

抗拉强度的实际意义

(1)σb标志韧性金属材料的实际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仅限于光滑试样单向拉伸的受载条件,韧性材料的σb不能作为设计参数,因为σb对应的应变远非实际使用中所要达到的。

(2)对脆性金属材料而言,拉伸力达到最大值,材料便迅速断裂了,所以σb就是脆性材料的断裂强度,用于产品设计,其许用应力便以σb为判据。

(3)σ的高低取决于屈服强度和应变硬化指数。在屈服强度一定时,应变硬化指数越大,σb也越高。

膜材在纯拉伸力的作用下,不致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与受拉伸膜材宽度的比值,分为经向和纬向抗拉强度。

混凝土承受拉应力时的极限强度远比混凝土抗压强度为小,只有立方体抗压强度的1/17~1/8。凡影响抗压强度的因素,对抗拉强度也有相应的影响。但不同因素对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影响程度却不同。例如水泥用量增加,可使抗压强度增加较多,而抗拉强度则增加较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伸强度

拉伸强度的单位应该是N/mm²。

100N/mm²的拉伸强度,代表试样物品在拉断的瞬间,他的每平方毫米截面所承受的拉力为100N。

在拉伸试验中,试样直至断裂为止所受的最大拉伸应力即为拉伸强度,在学术界称之为抗拉强度。 拉伸强度的计算: σt = p /( b×d) 式中,σt为拉伸强度(MPa);p为最大负荷(N);b为试样宽度(mm);d为试样厚度(mm)。

扩展资料:

定义符号

试样在拉伸过程中,材料经过屈服阶段后进入强化阶段后随着横向截面尺寸明显缩小在拉断时所承受的最大力(Fb),除以试样原横截面积(So)所得的应力(σ),称为抗拉强度或者强度极限(σb),单位为N/

(MPa)。它表示金属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最大能力。计算公式为:

σ=Fb/So

式中:Fb--试样拉断时所承受的最大力,N(牛顿); So--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²。

抗拉强度( Rm)指材料在拉断前承受最大应力值。当钢材屈服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内部晶粒重新排列,其抵抗变形能力又重新提高,此时变形虽然发展很快,但却只能随着应力的提高而提高,直至应力达最大值。此后,钢材抵抗变形的能力明显降低,并在最薄弱处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此处试件截面迅速缩小,出现颈缩现象,直至断裂破坏。钢材受拉断裂前的最大应力值称为强度极限或抗拉强度。

单位:N/

(单位面积承受的公斤力)

国内测量抗拉强度比较普遍的方法是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来进行材料抗拉/压强度的测定。

对于脆性材料和不成形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拉伸最高载荷就是断裂载荷,因此,其抗拉强度也代表断裂抗力。对于形成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抗拉强度代表产生最大均匀变形的抗力,也表示材料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极限承载能力。

对于钢丝绳等零件来说,抗拉强度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性能指标。抗拉强度很容易测定,而且重现性好,与其他力学性能指标如疲劳极限和硬度等存在一定关系,因此,也作为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用于评价产品质量和工艺规范等。

MPa的单位实际为N/(mm)^2.

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是指材料产生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应力。

(1) 在拉伸试验中,试样直至断裂为止所受的最大拉伸应力即为拉伸强度,其结果以MPa表示。有些错误地称之为抗张强度、抗拉强度等。

(2) 用仪器测试样拉伸强度时,可以一并获得拉伸断裂应力、拉伸屈服应力、断裂伸长率等数据。

(3) 拉伸强度的计算: σt = p /( b×d) 式中,σt为拉伸强度(MPa);p为最大负荷(N);b为试样宽度(mm);d为试样厚度(mm)。

注意:计算时采用的面积是断裂处试样的原始截面积,而不是断裂后端口截面积。

(4)在应力应变曲线中,即使负荷不增加,伸长率也会上升的那一点通常称为屈服点,此时的应力称为屈服强度,此时的变形率就叫屈服伸长率;同理,在断裂点的应力和变形率就分别称为断裂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98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