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上善若水:shàng shàn ruò shuǐ
【释义】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出处】《道德经》。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扩展资料: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一、厚德载物[ hòu dé zài wù]
释义: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载养万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翻译:君子就应该像大地一样可以载样万物。
二、尽善尽美[jìn shàn jìn měi]
释义: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翻译:艺术形式虽然美丽,但是内容差一些。
翻译:
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原文: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
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厚德载物,拼音hòudézàiwù,是一个汉语成语,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
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厚德载物,
2、无欲则刚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úyùzégāng,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是一个刚强的人)。”孔子说:“申枨个人欲望多,怎么能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