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王昌龄,又自称“诗家天子”。
初唐的诗以五言为主,毕竟从魏晋南北朝下来,这是诗歌主流。而七言虽然出现很早,却一直不被重视,被认为“体小而俗”。直到初唐胡乐大规模进入中原,作为演唱的歌词大发展,七言诗开始被重视起来。
而王昌龄、王之涣、李白就是七言绝句格律化的重要开创性人物。
王昌龄自负“七绝圣手”,送别诗大概占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而盛唐七绝四百多首,王昌龄一个人就贡献了七十多首,将近六分之一。他以一人之力,扛下盛唐七绝一角。
王昌龄把七绝的题材、用途、境界都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对七绝的体式、写法、结构、表现手法做了很多尝试,被后人延用,并且基本没有超越。
正是他和李白等诗人的努力,让七绝成为唐诗中最流行、最有味道的一种诗歌形式。
而大唐第一七绝,又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圣手是指诗家天子王昌龄。
这个称号,和“诗家天子”一样,是属于特别自负的自封,但是就他留下来的高质量七绝而言,这两个称呼都不过分。
“天子”就等于“圣人”,说明在写诗的领域已经登峰造极,而“七绝圣手”更是指明了王昌龄最擅长的七绝作品类别中,除了李白、王之涣了了数人,再无敌手。
一般认为是王昌龄和李白共同完善了七绝的格律、形式、文法,而且王昌龄在这方面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诗仙李白,正是因为二人的倾力打造和推介,在初唐还远远落在五言诗之下的七绝,后来居上,成为盛唐直到今天依然是最流行的近体诗格式。
王昌龄、王之涣、李白等人,对七绝的开创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七绝的开国功臣。
在齐梁体之前,绝句一直被认为“体小而俗”,得不到诗人们的正视,是这些诗人让七绝正式走上诗歌的历史舞台。
王昌龄作为“七绝圣手”,把七绝的题材、用途、境界都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对七绝的体式、写法、结构、表现手法,也做了大量的尝试,这些手法被后人延用,并且基本没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