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

节节高升2023-02-09  31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如下:

《狱中题壁》原文是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翻译是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狱中题壁》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狱中题壁》是清朝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意思是说,我希望逃亡的同志像张俭一样得到民众的信任和保护,更期待战友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大业。我独自横刀,仰天大笑,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恰如巍巍昆仑,雄伟壮丽,气魄宏大。诗虽短小,豪迈之气却直冲牛斗。体现了谭嗣同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战友寄予的殷切期望。

戊戌变法虽然意义重大,但注定要失败告终,因为它是由毫无经验和势力的光绪皇帝,带着几个书生和中层官员进行的一场革命,而革命的对象却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用现在的话说,一个政治上极不成熟的年轻领导,和几个厅级干部,就想发动政变,控制天下,焉有不败之理。这些中层官员既无政权,又无军权,仅凭一腔热血,几点观念,就想轻而易举变法翻天,门都没有,慈禧太后和荣禄、袁世凯们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才是老奸巨猾,翻云覆雨的老政客。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皆被杀害。叫得最响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跑得最快的也是他们。在政变中他们一筹莫展,毫无应对办法。其他人不光没有办法阻止政变,连逃亡的出路都没有,只好束手就擒。只有谭嗣同是个富有血性的真英雄。政变前敢于独自游说袁世凯擒慈禧、杀荣禄,胆略过人。政变后,放弃逃生机会,毅然赴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豪情万状,壮志凌云!真大丈夫之所为也。虽然他选择了死殉变法,却期望其他战友能保全自己,伺机东山再起。他的《狱中题壁》正是要表达这一意愿。

诗中提到了两个人物的故事。其一是东汉的张俭。张俭系名门之后,颇有德名。因检举弹劾宦官侯览而与之结怨,时侯览颇有权势,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要报复张俭。正好乡里有个叫朱并的,用上世纪末的话说,是个典型的“二流子”,用时下的词形容,是个不靠谱的二逼货,因被张俭抛弃而心怀怨恨,于是上奏诬陷说张俭和同郡的二十四人结党,于是侯览抓住机会,想置之于死地,禀报朝廷发文书逮捕张俭。张俭只好逃命,开始流亡生活。但大家都看重他的人品,只要张俭来投,没有不冒着风险接纳的。有一天,他逃到一个叫东莱的地方,住在李笃家里。外黄县县令毛钦得知消息后,带人来到李笃家抓捕张俭,李笃悄悄对毛钦说:“张俭天下闻名,虽然逃亡,但并未犯罪。您忍心抓捕他吗?” 毛钦听后说:春秋时蘧伯玉以自己独当君子为耻,你可不能独自履行仁义!李笃说:我虽行仁义,大人又何尝不是呢!毛钦听后感叹着带兵走了。执法者和窝藏犯居然都争着保护犯人,而且要分享仁义之名,真是匪夷所思。张俭一路逃亡,所投靠的人家,被重刑处死的有好几十人,家族亲属都被牵连而死,但没人出卖过张俭,可见大家对他的尊重甚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这在当今时代,简直不敢想像,不去举报领赏就不错了,谁还会傻到拿性命开玩笑。 你不招惹谁,骗子还经常上门呢!所以古人很多的优良品质,现代人都丢了,好的没继承,坏的却发扬光大了。

诗中提到的另一个人是东汉的杜根。杜根为人耿直,喜欢较真。永初元年,他被推举为孝廉,后在朝廷做郎中。其时皇帝少弱,和熹邓太后执政,权力集中于外戚。杜根认为安帝已长大,可以亲自理政,便和他人一起上书,希望还政于帝。其实,纵观整个东汉,大部分时期要么外戚执政,要么宦官掌权,因为皇帝大多都是孩子,所谓长大了,也无非就是十几岁,没人辅佐,确实容易出问题。太后家人参政,也在情理之中。杜根是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又很执着,当然不能坐视,于是愤而进言。没想到太后很生气,后果就严重了,朝廷立即派人逮捕了杜根等人,下令用白袋子套住,就在大殿上,众目睽睽之下乱棍打死,以儆效尤。执法之人十分敬重杜根为人,毕竟杜根正直无私,一心为了国家朝廷,于是私下告诉行刑者打的时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后又用车把杜根接出城,因此杜根保住了性命。太后命令人来检查,杜根就装死,装了三天,直到眼睛里长虫,太后以为他确实死了。杜根才得以逃脱,隐姓埋名,到宜城山里做了一个酒保。

直到邓氏一族被诛杀,杜根才得以重见天日,被擢升为高官。

诗中用到两个典故,一方面期望逃亡的同志坚持忍耐,直到机会来临;另一方面希望广大的民众支持变法,接纳投门的逃亡同志。人言该诗经梁启超润色,原诗虽有此意,但并不强烈。经过修改,显得逃亡者与赴死者一样伟大高尚,不免有自我美化之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89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