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的三皇五帝时期,相传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建都于今安阳市内黄县境内,分别在位70余年。春秋时期,安阳先属卫国,继而属晋国;战国时期,安阳属魏国,后属赵国。“安阳”一名始于战国。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安阳市所辖地区大致属邯郸郡。始置安阳县。秦末属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初年,废安阳县并入荡阴县,此后直到西晋才得以重置。此间今安阳市所辖地区西部属河内郡,东部属魏郡(治所在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自东汉至西晋统一前,河内郡属司隶校尉部管辖范围,魏郡则属冀州管辖范围。
西晋时期,属司州魏郡(统8县,林虑县(今林州市)属司州汲郡)。十六国时期,仍属魏郡管辖。同时,邺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三国的都城。
南北朝时期,北魏道武帝天兴四年(401年),在邺立相州。此时邺已经成为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安阳城为相州、邺县治所。开皇十年(590年)邺县治所迁回原地邺,复安阳县建制。
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领5县(一说4县)。
元至元初改“彰德府”置“彰德路”,直接隶属于中书省。
明清时期大体属河南省,复为“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安阳仍为彰德府治所。1913年改彰德府为安阳县,属河南省豫北道(1914年改为河北道)。1927年,道级行政区被废除,安阳县归河南省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阳,成立安阳市;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市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归河南省,仍为省辖市。
1983年,国务院决定把安阳县、林县、浚县、汤阴县、淇县划归安阳市,实行以市带县体制。1986年2月,河南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淇县、浚县划归鹤壁市,将濮阳市属的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
扩展资料:
安阳市位于东经113°37′-114°58′,北纬35°13′-36°22′之间,东与濮阳市毗邻,西与山西省长治市接壤,南与新乡、鹤壁两市相接,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
按直线距离计算,北距北京约460公里,南到郑州约160公里。市域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543.6平方公里。
安阳市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横跨中国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地形多种多样,以平原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阳
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攸久,文化遗存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
殷墟是甲骨文的发祥地,安阳古城是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安阳最能引人入胜、最能打动人心、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是在这个城市中曾经辉煌的殷商文化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安阳独特的人文魅力。
1、殷墟: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使之具有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将殷墟建设成为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大遗址公园,把殷墟作为一个保存完好、环境古朴自然、历史信息丰富生动、文物遗址和出土文物均被真实有效保护、给人启迪、供人欣赏的古老文明遗址,世世代代传续下去。
总体构思为:一河、三区、五景,即以洹河为纽带,依托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岗区,形成五个景点组团:入口标性景、殷墟博物苑、王陵遗址展示、洹河绿化带和周围整治。
2、古城:既继承与发扬古城的整体历史文化风貌,又便于开发、改造、创新,体现时代要求,实现传统风貌的延续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保护古城格局、传统街区、典型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坑塘、古树名木、空间轮廓和整体环境为重点,突出传统风貌、地方特色,以保护为基础,实现古城的有机更新和传统风貌的继承和延续。
将来的安阳古城,城隍庙、高阁寺、郭朴祠、许三礼祠堂、钟楼、文峰塔、天宁寺与仓巷街传统街区,东、南、北大街,唐子巷等历史街区浑然一体,环城河清彻宜人,两岸绿树成荫,景致优雅,展现出安阳明清古城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