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的称谓起源于汉代。据清代《说文》学者王钧考证,最早的碑有三用,即宫中碑,立于宫前测日影;庙碑,立在祠堂里拴牲畜;墓碑,用于皇帝、王公、大夫下葬时将棺椁拉入墓中。因为这些实用的目的,最早的三种碑都没有文字和图案。
帖最早是指写在丝绸或纸上的原始墨迹。后来,优秀的墨水很难传播,所以他们刻在木头和石头上,可以扩展许多倍。因此,这些原始的墨迹作品和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拓片被统称为帖子。认真总结一下,碑和帖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最初的平板电脑有不同的用途。后来为了支持后人对倔强金的坚持,碑上加了字,从最初的随意描摹到庄重、严谨、细致。其主要目的是追溯世系,叙述生平,褒扬德行,而不是传播书法,所以书法家可以有名也可以不出名。过去唐代的很多碑帖都没有署名书法家的名字,可见碑帖重内容而轻书写。篆刻的目的是传播书法,为书法学习者提供历代书法名家的摹本,所以书法的质量是其选择标准。只要是名著,哪怕是寥寥数语的笔记,依然会赚到钱,很少顾及内容。
2。不同的碑刻,不同的书法风格,源远流长。隋朝以前,使用的书法风格都是庄重的篆书、隶书、楷书。直到唐太宗御笔亲书,行书才开始进入碑刻。除了升天太子碑,草书很少。帖的刻制始于赵宋时期,多为诗文,故多为行书、草书、小楷。
3。不同形状的纪念碑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石雕。大多数是长方形的,但也有圆顶和尖顶。虽然一面有字,但也有两面,四面都有刻字。纪念碑又大又高,气势雄伟。因为帖多以简牍、书信、手卷为主,高度一般在一尺左右,长度在一尺到三四尺。它们呈水平状,大多呈石板状,只有正面有刻字。另外,如果有木刻贴的话,碑很少。
4。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南梁以前,碑一般都是画石,即书写者直接用红铅笔在磨光的碑上刻字,然后再刻字。碑刻家因为刀法方便,往往可以改变人物的笔画风格,即与原书丹略有不同,有些碑刻甚至不用书丹直接玩刀。其人物融入了篆刻家的艺术趣味,有很浓的金石味道,是毛笔所不能体现的。其实是书法家和篆刻家的共同创作。
拓片,最后雕刻,比碑文多两道工序。虽然程序复杂,但是刻帖要求忠于原作,尽力完成作品,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掺杂自己的意图,所以优秀的帖子才能达到真迹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