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腔”实际指一种音调和腔调。唱歌的有唱腔,说相声的有相声腔,话剧的又有话剧腔,就连不同地方的方言也有归属于自己的腔调,比如这几年传染力非常强的东北腔。
而“播音腔”就是区别于日常谈话等等腔调,有着广播电视播音的一种独有的特色。
播音腔”作为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是我国老一辈播音员多年实践、长期探索的艺术结晶,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和创新而形成的特有的语言样态。
建国后,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播音作品和播音大家。齐越,夏青,方明,李野默,齐克建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播音符号,有着彰显那个时代鲜明色彩的播音风格。
1978年改革开放,在一次某部门的工作会议上,对播音创作提出了新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的播出由播音员最终完成,应该继承保留好的传统,过于适用的、固有的、呆板的播音腔要改革,除了发布政令、宣读重要报告、播送重要政治性文章,语调必须庄重外,一般来讲播音员要像知心朋友同听众谈话。”
从上面这样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对播音腔的研究已经开始肯定传统,排斥千篇一律一种腔调,高高在上的播音语言形式,关注播音本质问题。于是播音风格开始走向“平民化”路线,一直不断创新,增加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播音腔”也在保证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播音腔”在继承了老一辈字音准确,内容准确,语言规范,具有庄重性,符合时代潮流,传达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要求,语言平实,语气亲切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突破,实现了由“播”-“说”-“讲”的巨大变化。
说了这么多,那“播音腔”是否还应该继续发展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播音是一门科学,必然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播音腔”是我国老一辈播音员多年实践、长期探索的艺术结晶,后继者又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丰富着它。它的存在对我们语言风格的形成以及有声语言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只是在播音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只是掌握了广播电视语言的表面知识,而自认为真正掌握其精髓,不能够辨析的继承和发展播音语言的样态,用固有的自认为专业的腔调来谈论百姓身边的事情,没有真实情感,与受众距离拉大,心中没有观众,只有“范儿”,没有“魂”。
写到这想必题主应该有自己的答案和想法了,至于一个人如何练出播音腔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在继承先辈们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革故鼎新,形成自身的风格,切合实际的发挥与拓展,才是“播音腔”学习与发展的真谛,而不是仅仅为了练出播音腔,使语言表达变得有形无神,这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还是需系统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带着对专业的热忱去学习才是。
播音腔的练习方法:1.唇舌的练习说话不标准的原因之一在于自己的唇舌无力,唇舌没有足够的肌肉和灵活度,也会受到方言的干扰,导致我们的发音有问题。可以尝试练习以下这几个内容:出租车司机开出租、老奶奶喝牛奶、一平盆面烙一平盆饼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舌头不听使唤,这也就是由于唇舌无力造成的。
我们可以先做最基础的唇音练习,把以下的绕口令先放慢念,逐渐加快到正常语速。
2.口腔的练习其次,是对于口腔的把控。练习方法就是:提打挺松。提颧肌:刚开始的时候练习微笑,以后会形成习惯,有一种倾诉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