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
2、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98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
3、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重要启示,值得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爱护。
传承途经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见加以改造或剔除。
2、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要素,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长葆活力。
2、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孔孟思想虽没有灭迹,但也少有人传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这些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到宋朝,公元后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发现了儒、道、佛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他在本土儒道与董仲舒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外来的佛教,实现了最早的洋为中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中国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把朱学扭曲巩固起来,作为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乃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是企盼与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盘性反传统的兴起与泛滥。
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仍然有全盘西化的思想在存在。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学、佛教、道教为封建糟粕,以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才能救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以及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不竭动力。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广大中华儿女的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独特性、主体性、持续性、多元性以及变通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以及精神的统称,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之前。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也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各民族的风俗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