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钵指的是禅师的袈裟和钵盂。
我国禅宗师徒间道法授受时,常会以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
如果一名禅师得到了他师父的衣钵,就相当于被师父承认并指定其继承自己的思想、学问、技能等,并享有同样的地位。
衣钵原意指古代和尚用的食器,一般文学作品中也用衣钵相传来表示技术、信念、目标的一个传承过程。
衣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ī bō,释义为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借指僧家的衣食,资财;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付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
扩展资料:
衣钵相传的传说
北魏时,达摩一苇渡江,来到了嵩山少林。那时候有位叫神光的高僧,在南京雨花台开坛讲经时,听他讲经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当他知道达摩是精通佛法的印度高僧后,就追随到了少林寺。
后来,达摩感到神光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即传衣钵、法器于神光,并为他取法名“慧可”,慧可遂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 因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后来人们就用衣钵相传来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衣钵
衣钵:佛教用语的,指法衣和食钵。泛指的是继承某人的思想体系的了,学术知识或技巧技能的。
衣指僧衣,即袈裟,钵是僧用食具。中国禅宗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叫做衣钵相传。后来把一般的传授思想、学术、技能等,也叫做传授衣钵。
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故称。六祖以后不再传。后亦泛称师徒传授继承。泛指一般师徒间学艺上的继承。
衣钵历史词典解释
源见“衣钵相传”。本指袈裟、饭盂,引申指佛家师徒传授之法器。唐崔颢《赠怀一上人》诗:“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六祖衣钵,传自达摩,藏广东传法寺。衣本西方诸佛传法信器,钵则魏主所赐。”泛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宋苏轼《再和许朝奉》:“传家有衣钵,断狱尽《春秋》”。
明李贽《藏书.儒臣传.孟轲》:“孟氏之学,识其大者,真若登孔子之堂而受衣钵也。”亦借指僧家的衣食、资财。《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寺僧广明,做人俊爽风流,好与官员、士子每往来,亦且衣钵充实,家道从容,所以士人每喜与他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