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泥用的什么泥

聚客2022-06-06  14

泥封又称“泥封”,不是印章,而是古代印章遗迹保存下来的珍贵实物——覆盖着古代印章的干硬泥球。因为原来的印章是阴文,泥上的铭文就变成了阳文,其边缘是泥面,所以周围形成了宽边。后世的篆刻家借鉴了这些珍贵的拓片,用于印刷,从而扩大了篆刻的方法范围。

历史渊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了咸阳宫,其中有一座就是著名的章台,秦始皇曾在这里“俯首笔墨,白天关狱,晚上读书”。于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各县各县的纪念馆都来到了这个地方。一本纪念册就是一捆竹简。作为当时的安全措施,奏书官把竹简捆起来,用泥球糊上,在泥上加盖印章,放在火上烧烤,使之干燥坚硬。

奏章送到章桌上,当值吏要呈上秦始皇亲自查验。封泥完好无损,没有被汉奸偷走,于是他们把封泥敲掉,封壳观赏。

文件记录

泥封的使用可以在先秦文献中找到,泥封制度也可以在汉文献中找到。

魏宏《旧汉书》记载“天帝所有诏书、印章,皆以紫泥封于武都”。

关于临淄封泥的描述主要见于《铁云藏封泥》、《正昌藏封泥》、《封泥考证》、《齐鲁封泥集》、《秋成集古封泥》、《续封泥考证》、《续封泥考证》、《封泥故事》、《临淄封泥人物》等。

艺术价值

印章在压印过程中,由于软泥入槽量的差异,如果刚好填满方形槽,干泥就呈方形;如果溢出方槽的软泥太多,干后的泥会不规则,呈圆形。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封泥边缘会因自然剥蚀而破损。这种大方的侧边栏,带着断断续续的粘连,充满了变化,给人一种简单、自然、真挚的古拙美感。

篆刻泥在篆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清末篆刻大师吴昌硕的版画中,清高雄壮的风格和面貌,都具有篆刻陶土的气质和古韵。他是最成功的从密封粘土中吸取营养的大师。吴在《聋子缘》中说:“拙而锐,古而不精,学篆者,应谨守此二字。”还说“党的力量一轮一轮转,古时候封泥巴也可能看到”。

封泥考证

篆土是官印的一种,是古代用印的书信、支票物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

王国维《简牍检司考》中说:“古人以泥封书,虽散于书中,但后世久弃,我几乎不知此事。......琵琶的发掘,不过百年之内,当时还是以为是典范。而吴式芬的《封泥考证》出来了,也只是定为封泥。”

琵琶的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李周》、《左传》中记载了“Xi之”和“苏夕”。但是它的物理发现是在将近两百年前。1822年,清道光二年,四川农民在挖山药时,发现了一批琵琶,约100件。其中有一部分是当时著名学者龚自珍获得的。

吴荣光也得了六块。1842年,他将它们复制到峻青亭的石头上,这是最早的密封粘土的描述。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误以为是“汉代的印章”。后来,刘锡海根据《后汉书·关白志》中的守宫令,写下了这份“御用纸、笔墨及史富所用材料,封土”的笔记。第一次对篆泥名称进行了更正,并于咸丰二年1852年将《董军太守章》、《同心国成》等30件篆泥抄入Xi安。

对琵琶使用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始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竹简简牍检验》一书。1913年帮助罗振玉编纂《齐鲁封泥集》,对封泥的作用和价值的论述非常精辟。自此,篆书的编纂和考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按照古代的制度,官员去做官,必须把官印原件交上去销毁。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古代官印都是为人类埋葬而仿制的明器。因此,封泥作为官印或私印的遗产,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5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