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辛 笔画:13
五行:金 繁体:辞
五笔:TDUH
笔顺:撇 横 竖 竖 横折 横 点 横 点 撇 横 横 竖
基本释义
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2.言语文词:~令。修~。
3.告别:~行。
4.不接受;请求离去:~谢。~职。
5.解雇:~退。他被老板~了。
6.躲避;推托:万死不~。不~辛苦。
详细释义
1.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3.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4.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5.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6.解雇,免职 。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辞,读作cí,本意是指诉讼,打官司,引申义是请求离、推脱等,该文字在《礼记·大学》和《报任少卿书》等文献均有记载。辞,讼也。——东汉·许慎《说文》。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
1、辞(拼音:cí)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2、辞是会意字,字形由表示整理的“乱”和表示刑罚的“辛”组成,本义是诉讼,打官司。引申为诉讼时的言辞。再引申为一般的言辞、文辞,又引申为一种文学体裁。讼辞中常常为求无罪而找借口,故又可引申为借口。再者,诉讼是为了摆脱罪名,所以“辞”又有推辞、辞却等引申义,且这一系列义项以及言辞、文辞等引申义逐渐成为“辞”的常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