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呢,咱们现在看到的万里长城,和秦汉时的万里长城有所不同。所以,长城的两端起点也有很多种说法。
先说西头。
秦昭襄王曾修建过长城,西头起点在临洮县,被认为是现在的甘肃岷县。秦始皇统一后,重建秦长城这段,气势雄伟。但由于岁月的侵蚀,秦长城早不见踪影。所以,有观点认为至少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里就是秦长城的西端起点。
秦之后的汉朝也修建过长城,为了防御匈奴。汉武帝击溃匈奴后,开始在西域修筑长城,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公元前111年,公元前104年,又分别进行修筑巩固。
第二次修筑了从甘肃酒泉到甘肃永登的这段长城,从而和秦长城在临洮的西端连接起来。第三次,从酒泉往西修筑,和玉门连接起来。而第四次,则从玉门关一路向西修筑,终点在著名的罗布泊。
不过有学者认为玉门到罗布泊这段不是长城,只是烽火台,各烽火台之间没有城墙连接。如果罗布泊不算是长城最西端的话,那就只能以明长城为标准,把最西端定在嘉峪关了。
长城最西端,争议并不大,毕竟秦长城早没了。但是,长城最东端,就有说法了。
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长城最东端是在河北秦皇岛境内的山海关。而关内、关外,就是以山海关为界。而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明末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降清朝,放清军入关。
明朝时,北元经常给明朝制造巨大压力,东北的女真各部也时常闹点动静。看地图就明白,北元最强盛时,边界几乎到了渤海湾,只有山海关被明朝控制,并通过山海关连接关内外。明朝重修的长城,就从一路向东直插到山海关,然后再向东北沿着海岸线修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长城最东端,不是山海关,而是辽东的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在哪?在一条大河的西岸,这条河就是著名的鸭绿江。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为了阻止女真各部南下,明朝修建了虎山长城,起点在鸭绿江西岸的虎山,向西与山海关长城连接。虎山原来叫马耳山,有两个山头,远望就像两只老虎耳朵,后改名虎耳山。因嫌虎耳山念起来不太通顺,干脆简称为虎山。
虎山长城对明朝来说特别重要,尤其是晚明。后金崛起,辽东成了明朝遏制后金进入中原的第一战场。而虎山长城自然是明朝阻止后金入关的重中之重。
等到后金变成清朝,入关定鼎后,虎山长城成了清朝的麻烦。
如果承认虎山长城,一、清朝等于承认自外于中原法统;二、清朝兴于辽东(沈阳),那就等于辽东为明朝所有,这显然不符合清朝利益。所以有了一种说法,清朝故意隐瞒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最东端的事实。把辽东的长城能毁掉的都毁掉了,然后对外宣称山海关是万里长城最东端,从而让老百姓相信明朝在辽东没修过长城。清朝的文人在编撰各种资料时,也刻意隐瞒虎山长城,只说山海关是长城最东端。
实际上呢,清朝为了将来有个退路,不允许关内人进入东北,修建了著名的柳条边。柳条边,就是挖出深壕,壕边种植柳树,阻止关内人进入。柳条边基本上是沿着原来的虎山长城路线开挖的。修建柳条边的同时,顺带着把虎山长城给拆掉了。
虽然虎山长城被毁,但遗址还在,经过考古发现,最终确定万里长城最东端是虎山长城。2009年,国家有关方面宣布明长城东起点是辽宁鸭绿江畔的虎山。
换句话说,就是在公元1469年之前,长城的最东端是在山海关无疑。随时形势的发展,又在辽东修建了虎山长城。清朝人编撰的《明史-兵志》说:整个明朝重视边防,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当然,也有认为万里长城最东端依然是山海关的。理由是虎山长城只是曾经存在过,还不是第一批修建的明长城,战略意义不如凭山负海的山海关长城,何况早就被拆掉了。
长城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如下: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千米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13000多千米;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8851.8千米。
长城的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了抵御别国入侵就会修筑烽火台然后建造城墙把他们连接起来,这就形成了最早的长城。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顽强精神,勇于克服困难时团结一致的毅力和决心。长城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永不放弃。目前的长城旅游观光不仅是游山玩水,而且还能锻炼身体、增长见识、感受历史。
长城的西起起点是甘肃省岷县,终点是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起点是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终点是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始皇长城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扩展资料
长城的文化意义:
在汉代开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和隋代重开丝绸之路的进程中,长城绝非阻断与其他民族、国家交往的障碍;相反,正是“旷哉绝域,往往亭障”,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使1世纪以来中国的西北边疆成为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等多元文化与中华文明交汇的前沿。
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长城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运用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会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大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距离和农牧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这条播撒先进文明的文化带,有效地促进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国家统一富强。
历史上匈奴、乌桓、鲜卑、突厥、柔然、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沿着长城带与汉族汇聚交融,源源不断注入草原文化新鲜活力。万里长城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曹大为:长城的历史定位与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