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唱腔介绍

卡瓦哈尔2023-02-08  33

川剧唱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1.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2.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当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3.胡琴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4.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5.灯调

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川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音色也叫“声腔”,和“唱腔”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不能说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而是两者有各自不同的内涵。

“声腔”是一类剧种的统称,它比单一的剧种范围更广,依据是用语言和音乐区分或概括某类剧种。比如“皮黄声腔系统”、“梆子声腔系统”、“昆山腔系统”,“高腔系统”,这四种声腔系统就几乎能概括中国现存的三百多个戏曲剧种,比如皮黄系统内包括京剧、粤剧、汉剧、徽剧等二十多个剧种,梆子系统内就更多了,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和了解这四个声腔各自的特点。但是也有一些剧种是这四大系统中彼此融合的产物,比如北方昆曲,就体现昆山腔系和高腔系的交流。又比如川剧,它的声腔特点是“昆、高、胡、琴、灯”共同编织,所以川剧归属四大声腔中的哪个系统都存在争议,事实上是即使是作为皮黄系统内最大的剧种京剧,也有昆腔和梆子,作为梆子系统中的晋剧也有昆腔,这个问题就不能太过细致考察了,否则这四个系统都会成为伪命题。

其实“声腔系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学术概念了,最近十多年的学术论文几乎不怎么提,也不会以“声腔”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了,因为你会发现研究来研究去,“声腔”都是一个不够严谨的概念。“声腔”概念的产生,来源于明代中后期昆山腔勃兴,中国剧坛各剧种的音乐性逐渐压倒戏剧性,音乐成为衡量中国戏曲的最重要指标。不能否认的是,“唱、念、做、打”唱是戏曲表演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但是音乐作为一种符号性较强的艺术形态在综合艺术中如果被抬到过高位置,甚至与人物形象塑造脱离,就会在学术上造成很多混乱,“声腔系统”之弊大抵如此。焦菊隐曾说,“中国没有地方戏,只有地方腔”,这句话有些武断,但却包含很深的思考和阐释空间。

可能说的有点多了,但想必你应该了解了什么是“声腔”,下面说说唱腔。

如果说声腔是抽象的概念,唱腔就是最具体的艺术表达,唱腔的运用承载着艺术形象的传达。而每个不同的剧种都有独特的声腔运用和追求,比如高腔,从名字就能看出它追求的是音调的高亢和嘹亮,高腔之名来自昆腔,因为昆腔曾被称为“低腔”,所以昆腔追求是细致缠绵、流利悠远,而高腔追求的是金戈铁马、火爆非凡。具体到唱腔应该怎么运用,这就更专业了涉及到表演实践,我这里可以为简单分析一下。戏曲声腔主要包括行腔和润腔,大多数剧种的行腔相差无几,主要依据的是“以字行腔”的传统歌唱原则,无论是戏曲和民歌都是大抵相似的,“以字行腔”要求歌唱时必须把字头、字腹、字尾唱清楚,根据字音编排旋律,这是中国戏曲的文化底色之一,因为汉语本身具有相对特殊的音乐性,也就是每个字都有音调,戏曲中的唱首先是叙事的功能,必须让观众听懂演员的演唱内容,所以必须根据字音确定旋法,所谓“低声高唱”,阴平、阳平字必须至少唱到5才能保证字音不变,你可以感受一下,比如你唱“窝”这个阴平字,如果唱不到5就会唱成“我”,戏曲行话叫“倒字”。汉语这个特殊性也是我们现在国内音乐剧编曲的一大难点,音乐剧的编曲如果不懂“以字行腔”的原则,随意而为,就会导致歌唱叙事的壁垒。扯远了。

京剧的唱腔种类如下:

京剧主要可以分为西皮和二黄这两种声腔。两者最明显的不同点就在于其音律的不同。其中西皮的腔调比较明亮高亢,表示欢乐、激昂的一种情绪。而二黄的腔调比较低沉委婉,更多的表现出的是人物的忧郁或悲伤的情绪。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京剧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是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进行表演。

西皮,即黄陂调,是戏曲的强调之一。其唱腔明亮高亢,刚劲挺拔,常常用于表达一种欢快、激越、奔放的感情。在明清之际,秦腔由西传东,结合了湖北民间曲调演变而成西皮。湖北方言中唱为“皮”。

京剧的起源

京剧的起源是徽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17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