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的意思是:犹豫不决。
踌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chóu chú,释义:
1、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2、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3、很得意的样子。
踌躇的近义词:
犹豫、迟疑、徘徊。
反义词有:
果断、坚决、果决。
词语造句:小方拿着手里的卷子,害怕回家会受到妈妈责骂,在家门口踌躇不前。
典出:《水浒传》第十六回:梁中书道:“礼物都已完备,明后日便用起身。只是一件事,在此踌躇未决。”蔡夫人道:“有甚事踌躇未决”。
梁中书道:“上年费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东京去,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至今无获。今年帐前眼见得又没个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踌躇未决。”
踌躇拼音为chóu chú,释义:1、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2、做思量、考虑的意思。3、很得意的样子。
(1) [hesitate]∶犹豫不决。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三国演义》。
(2) [think;consider]∶思量,考虑。
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元· 关汉卿《鲁斋郎》。
(3) [hang about;pace up and down]∶停留;徘徊不前。
蹇淹留而踌躇。——宋玉《九辩》。
(4) [be perfectly content;to one's heart content]∶得意的样子。
踌躇满志。
(5) [heartbroken;distressed]∶痛心;心情不愉快。
望西都,意踌躇。——张养浩《山坡羊》。
踌躇的造句
1、这个案子忙了整整一年,如今好不容易终于完工,让我内心不禁有股踌躇满志的感觉。
2、到了走上考场的那一天早晨,也就是六年前的今天,踌躇满志的任笑天,早早的就站在考场外的广场那儿等候。
3、对姥爷的问题,徐志飞踌躇良久才半吞半吐的说:我想做一些事,可是我又做不了这些事,我不知道该放弃还是该坚持。
4、任何事情都只能主动出击,与其踌躇不前倒不如放手一搏,总比呆坐干着急强了百倍,闲转了一会后,楚蝠直接走进了百全商行。
5、但是就在莫寒踌躇不前的时候,万狱烘炉突然发出嗡嗡的响动,而且旋转的速度竟然在加快,似乎是告诉莫寒抓紧时间。
踌躇的意思是:犹豫不决,自得的样子。拼音是:chóu chú。
基本解释
1、犹豫不决。
2、自得的样子。
详细解释
1、犹豫,拿不定主意。
《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骥踌躇於弊輂兮。” 王逸 注:“踌躇,不行貌。” 晋 陶潜 《赠羊长史》诗:“路若经 商山 ,为我少踌躇。”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一到门边,便听着有那响亮的笑声,他不觉心一动,脚就踌躇了。”
2、犹豫不决。
《楚辞·九辩》:“事亹亹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 晋 潘岳 《笙赋》:“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 唐 姚合 《酬杨汝士尚书喜人移居》诗:“酬章深自鄙,欲寄复踌蹰。” 清 洪升 《长生殿·疑谶》:“看满地斜阳欲暮,到萧条客馆,兀自意踌蹰。” 鲁迅 《彷徨祝福》:“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3、研究,反复思量。
《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赵衰 、 狐偃 等因与 秦 臣 蹇叔 、 百里奚 、 公孙枝 等深相结纳,共踌躇复国之事。”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邻交》:“窃尝为 日本 踌躇审度,知其志必不仅在 朝鲜 、 琉球 也。” 叶圣陶 《线下·孤独》:“他也预备要走;然而走到什么地方去,却是个很费踌躇的难题,他每天上午离开茶馆之前照例要遇到这个难题。”
4、自得的样子。
《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 成玄英 疏:“踌躇,从容也。”《庄子·田子方》:“方将踌躇,方将四顾。”
5、忐忑不安,极度痛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 阳迈 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绝复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局已变,势难支,踌蹰中夜少眠时。”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迟疑 踟蹰 夷由 观望 彷徨 夷犹 犹疑 游移 动摇 徘徊 踯躅 犹豫
反义词 坚决 果决 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