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葬地在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杜甫死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
杜甫晚年穷困潦倒,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全家经今湖北入湖南,溯湘江而上,经沅湘以登衡山。大历五年去郴州探亲,因耒水暴涨遇阻,寓居耒邑,耒阳聂令礼为上宾。
是年,杜甫因贫病交加,死于耒阳至衡阳湘江舟中。聂令治葬筑墓,背北向南,墓周砌石栏,正面有南宋石刻“唐工部杜公之墓”。
唐天佑四年(907年)环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楼房,土木结构。正中主殿设杜甫檀香木雕像,东、西廊房十数间,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书院。
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在诗人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现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
扩展资料: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
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
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
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
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
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
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
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历史上,关于杜甫的死因一直是个谜。通常在文学和史学中,对于杜甫的死因存在五种观点,一是杜甫病死二是杜甫被赐死三是杜甫投江而死,但这个说法最经不起推敲四是杜甫食物中毒而死五是因消化不良而死。其中第三种和第四种说法基本上都是无意猜测和想象,毫无依据可言,其余三种说法虽然存在文献,但也很难推敲出真伪。那杜甫死后,他的墓究竟是在哪呢?
杜甫是我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生于唐朝中后期,其间唐朝已经由盛转衰,尤其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目睹社会现况,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因而被人们称为“诗圣”。他死后灵魂的栖息地——墓地的故事充满传奇。
杜甫早年游历过江南、山东一带,后来飘泊于甘肃、四川一带,最后离开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为止,都过着贫穷的日子、这位深受后人敬仰的诗人最后归葬何处却一直不为人知晓。
据统计,在全国,“诗圣”杜甫的墓园至少有八处,如河南巩县、偃师,湖南耒阳’平江‘陕西华阳,四川成都浣花溪等。究竟何处是真墓,何处为疑冢,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经过研究、比较和考证,分歧主要集中在了河南巩县、偃师,湖南耒阳、平江四处。
《旧唐书.杜甫传》载: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杜甫从湖南长沙举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阳时,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县令得知后,亲自驾船将杜甫接到了耒阳。耒阳县令为杜甫一家送来了美酒佳肴,杜甫大吃了一顿之后,第二天便去世了,终年五十九岁。随后,家人将杜甫埋葬在了耒阳。对此,《耒阳县志》也有记载:“杜陵祠在县北二里,祠后即杜墓。”而且,此墓现在仍存,位于耒阳市第一中学的院内,封土圆锥形,基砌花岗石,周围有石栏,正面嵌有青石横额,上镌“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县令王禾立石”等字样。
另有一说认为,杜甫葬于湖南平江。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元稹曾说过:“(杜甫)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而且,《平江县志》也称:“甫自蜀归病,卒于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梓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平(江)为岳家属县,南小田有甫墓,盖权厝冢也。”现存的平江杜甫墓是一座砖砌墓冢,冢前立有墓碑,周围有砖砌的墓墙。
据考证,耒阳、平江两处杜甫之墓,本来是临时停灵的地方,后来棺柩迁出,只余下了空墓。所以,这两座墓冢都不是真正的杜甫之墓。
于是,人们将目光的焦点投到了河南巩县和偃师的两座杜甫墓。《旧唐书》还记载:“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雨之柩归葬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清人钱泳也在《履园丛话》中说:”按《河南通志》云,唐工部郎杜甫墓在河南府偃师县之徒娄村。”钱泳还说,乾隆年间曾对偃师杜甫墓进行修葺和扩建。言之凿凿,似乎让人不得不信。
现存的巩县杜甫墓在新县城(孝义镇)西5千米的康店公社康店村邙山岭上。墓地坐北朝南,呈方形。墓前竖有清代早期所立石碑两块,其中一块立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石碑上的碑文成了杜甫葬身之地的有力佐证。墓周围松青柏翠,气象森然。墓旁附葬着杜甫的长子宗文、次子宗武,这两座墓呈东西排列。明清之际,到巩县杜甫墓园凭吊的文人墨客甚多,留下了不少咏叹感慨的诗作,这为证实此处墓冢确实为杜甫葬处提供了不少凭据。
杜甫的墓到底在哪儿,目前尚没有能最后定论。至于为什么在全国各地有这么多杜甫之墓,各地也都争相说自己是真的杜甫墓地之所在呢?也许正是因为人们对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喜爱吧!
杜甫死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死因是因病去世,杜甫的葬地在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扩展资料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