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独处,为思考做好准备
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诫子书》中短短几句话,已经道出了学习的真谛:“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其中就指出了“静”对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静一方面是环境的安静,另一方面是内心的安静。也就是要学会独处。
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结底还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当你有了思考的需求时,你也就会学着独处、享受独处。所以,无论是思考,还是学习,先学会给自己创造独处的空间和时间吧!
2、不断的输入,为思考提供基础
对于我们大脑而言,学习等于输入和存储,而思考等于整合和输出。没有学习,思考没有着力点;没有思考,知识仅仅只是知识。
所以,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地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读书、自己的阅历、以及与人的交流等等,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养成。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能成为乐趣。
3、透过写作,进行思考练习。
写作等于自我思考的整理,花时间架构出一篇让别人能读懂得文章,其实就是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组织能力。
很多人懂很多事情,也可以透过聊天与别人分享。但很有意思的是,你若要他们写篇文章来谈他们懂得的事情,他们却往往写不出来。不然就是写出来后,别人完全看不懂。这通常就代表,他们对该主题的思考还不够周延! 因为聊天分享,你可以没有主轴、可以大家随意讨论、可以有表情与手势来辅助内容。可是要把一个概念写成一篇文章并让别人看懂,我们就得思考很多面向。比方说,文章一开始要怎么起头、怎么论述、怎么解释、怎么让论点周详、怎么补足论点的破绽、怎么从读者的角度回头看哪里还有不足?
至于写什么,这就很广泛了,刚开始可以先从你最擅长或是从你最喜欢的事情开始尝试起。或者你可以写一个原创故事,写一篇读书或学习心得,写几页生活感悟。等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之后,你可以随便找一个关键词,然后以这个关键词来写点东西等等。
4、向自己提问,让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可一段时间后,连读
人类的大脑就像是一台计算机,大脑内有800多亿个神经元,记录着你曾经经历的、曾经学到的、曾经感悟的所有数据, 这些数据信息,形成了你大脑内各种各样的想法 。这些想法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有一定章法、有的杂乱无章,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想高效地思考和行动的话,你必须用一种结构框架去梳理你大脑中或明或暗的诸多想法——即运用思维框架进行思维。
思维框架到底有多么重要呢?答案是非常重要, 几乎关乎我们的决策、行动、反馈等各个方面 。曾经担任麦肯锡战略顾问的 胜间和代 阐述到,思维框架主要有这几方面作用:
l 提高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l 锻炼风险管理能力
l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l 有效生活的能力
l 高效行动的能力
那么,思维框架力到底有哪些类型呢,根据《华为时间管理法》这本书的概括,主要包括五种:
l 系统思考力:用于评估和界定问题。执行要点是关注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
l 逻辑思考力:用于识别原因,通过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找到问题的内在原因和驱动因素,因果关系,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聚焦。
l 创新思考力:制定解决方案,要求具备创新能力,你要突破思维定势,从其他方面解决问题。
l 行动思考力:制定实施的计划,要给你的计划制定可执行的任务,明确任务执行的时间计划时序、关系、责任人。
l 学习思考力:主要用于事后总结经验,要求在实践后要多反思、多总结,多记录。
每个框架力的学习都必须要经过摸索、模仿、使用、表达和优化,才能够逐渐掌握。
**界定问题就是系统的寻找差距
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准问题的关键,你就完成了任务的一半。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拯救世界,我愿意用59分钟来界定问题,用一分钟来寻找解决方案。”
而系统思考力就是帮助你找到问题的关键、准确界定问题的思维工具。
《逻辑思考力》 一书认为, 界定问题就是明确现实和期望之间的差距 ,而问题就是实际和基准之间的差距,它既是问题、又是机会。
**界定问题的操作化方法
要想清楚地发现一个问题,使这个问题能实际解决就是问题的操作化。通常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问题由发散性的描述向收敛性的描述进行转化:
·
比如关于如何庄重赴约,其实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
其一是庄重,其二是赴约。
庄重则主要体现在外表仪容着装上,那么问题就转化成了衣服的干净整洁、言谈的礼仪适当。
赴约则主要体现在对约谈地点的路程把握、路线熟悉上。
所以其实庄重赴约问题是关于如何搭配服装、如何查找线路熟悉、如何熟悉路程。如何远距离奔波还不改变妆容的保养术上……
问题只有转变为收敛性问题,才能够自己思考和寻找原因,并且得出有针对性的答案。
逻辑思考可以是线性的,可以是环形的,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总分总的等等,但是你一定 要按照一定规律去梳理所遇到的问题 。
人们常见的梳理方法是按照 重要程度 进行梳理,只有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才能让问题的规律浮现,甚至创造其相互间规律。
为了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我们需要舍弃一些细枝末节,主要从重要的一些方面着手。 如刚才的庄重赴约问题。
l 目标是体现为庄重的赴约,现状是不庄重,还没赴约
l 其中庄重问题占了50%,赴约问题占了30%,其他问题20%,舍弃
l 而在庄重问题中,外表问题可能占了80%,而个人修养占20%,那东西暂时也补不起来,舍弃
l 在赴约问题中,可能80%是时间问题,其他的礼品问题、情调问题各占10%,舍弃
于是就剩下了70%的着装问题、妆容问题,70%的线路问题,倒不是说其他就可以不关注了,只是说 问题的重点是这几个方面,把握好这些重点有利于高效思维、行动、解决问题。
关于创新思考,其实它并非是一项单纯由于灵感而创造的成就,任何好的创新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先不讲,只提一句:创新要保证创新性、注意成本、注意方向和方案选择。
4、实施计划行动思考力
行动思考力主要可以看成是行动过程中的结构化的工作分解、时间规划和使用、过程实施和把控。
比较常用的工具是 甘特图 和 里程碑 。这两个工具能保证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并且十分有利于评估过程和把控时间节点。
5、评估结果学习思考力
已经终结了的项目通常很多企业都喜欢用AAR来进行学习反思。
AAR(after action review)也称行动后学习机制、行动后反思机制、事后回顾,是目前知识管理实践中应用最广的工具之一 ,实施步骤如下:
step 1:当初行动的意图是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初的意图、目的、目标预设
step 2:发生了什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怎么发生的?
step 3:从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step 4:如何将学习转化为行动?——接下来该做什么?哪些是我们可直接行动的?
step 5:采取行动——知识是存在于行动中的,必须产生某些改变才是所谓的学习
step 6:分享给别人——要把有用的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其他人
-完-
信息化时代到来,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彼此都在忙着刷微信,微博,QQ……人们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忙的不亦乐乎。从耄耋老人到几岁的孩童,大家都在手机上忙碌着。成年人常常夸耀:“现在孩子太聪明了,那么小就会玩手机,将来前途无量。”但是,转脸家长会抱怨:“你玩手机那么厉害,学习咋就不行了?”
仔细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是学习力下降,思考力欠缺导致的结果。人人都认为会玩手机就是聪明,其实不然。手机,电脑海量的信息充斥生活,人们的主动思考力下降,特别是会失去独立思考力。这是非常危险的。不信,我给你举一个实例。
一头饥饿的驴走进一家饭店,它要一盘菜,刚要吃,旁边一头驴说:“这个菜很辣,吃了长痘。”这头驴听后换一家店,菜来啦,它准备吃,来一只驴大声说:“这个菜太酸,我吃后胃难受死了。”这头驴又换一家,遇到相同的情况。这个故事的结局是驴饿死了。
这个故事有点极端,但也反映一种现象。海量的信息让我们无法思考,或者无法深入思考。久而久之,人的思考力就会下降。思考力一下降,学习力自然降低。这样还何谈更聪明。岂不是更笨。这就好比我们现在遇到问题就上百度搜索,结果搜出无数答案,我们一个接一个点开查看,最后仍然无法分辨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花费大量时间,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手机,电脑都不能代替学习。信息不是知识,特别是碎片化信息,更是七零八碎,谈不上知识。这样的搜索学习好比慢性自杀,杀得时间悄无声息。
未来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有独立思考力的人,一定是学习力超强的人。
愿你放下手机,开始学习,开始思考吧!这样你会离成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