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后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后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
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改革变法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并加强王权,万事皆有法度,以法治国。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
韩国的国土面积可能还没有楚国的四分之一大。这里需要说一下,上古时代看一个国家是否强盛。不一定是看它的土地面积,还要看其他方面。比如有效土地开发程度,资源的利用率,最关键的是人口。比如,战国时燕国国土虽比韩国大很多,但燕国北方广大地区荒无贫之,人口稀少,且常受匈奴外族的侵犯,有些地区都弃之不要。所以燕国在很多时侯在七国中偏弱。韩国地处平原,土地开发得好,农业发展好,人口密度大。战国时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力的基础。因为那时侯全民皆兵,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壮年男士充当前线,壮女及老弱负责后勤。只有人口才能源源不断生产出兵力及劳动力。战国时秦国人口大约500万,楚国400万,韩国也有200万以上,七国总人口在3000万至3500之间。因为连年征战,人口增长缓慢。
韩国乃四面受敌,周边的魏赵楚都比他们强大,这样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为了拓展疆域,韩国历代祖先都在打南端郑国的主意。韩哀候时,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一举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是韩国的黄金时代。韩哀候被游侠聂政误杀后,其子韩懿候继位,他雄心勃勃,力图开创韩国的伟业,甚至产生了灭魏统一三晋的野心。当魏国动荡时,韩懿候看准时机,联合赵国攻打魏国,企图灭魏,然而双方合作却谈崩,伐魏半途而废。死里逃生的魏惠文王对韩赵恨之入骨。
韩国虽然充满活力,但却先天不足,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父亲种下的仇恨给即位的韩昭候留下祸根。魏惠文王率先变法,最先称霸。魏惠文王站稳脚跟后分别攻打韩赵,韩国危矣。韩昭候一愁莫展,这个时候一个叫申不害的人出现了。
申不害,士人出身,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献计让韩昭候向魏国示弱称臣,忍一时保得国家生存,魏强韩弱,此乃以柔克刚,更会得到天下诸候的同情,从而更加憎恨魏国,此乃一举三得。韩昭候依计而行,魏国果然退兵。从此申不害进入韩国权利中心。此人深谙权谋纵横之术,能洞察国君心机。后来又任申不害为相邦,推行变法,打击贵族,贵族私兵土地収归国君所有,并建立起绝对王权制度。从此韩国由一个有活力青年蜕变成一个胸有城俯的中年。
韩昭候任申不害为相推行变法,一时谓之劲韩,他国不敢侵。后来,韩齐联军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大将庞涓自杀,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之位。申不害在韩国推行变法,以法家治国,韩彻底论为权谋术土之国。军民不再是坚韧忠心,代之的是尔虞我诈。
魏国倒下之后,西方的霸主秦国又成长成了巨人。秦国远交近攻,不断吞食各诸候,韩国首当其冲。为了共逾强敌,曾经的敌人不得不联合起来。韩魏24万大军在伊阙激战,然合作双方各怀鬼胎,魏国不愿充当先锋,韩国不愿救援,又遭遇了战神白起,失败是注定的。白起以10万之众全歼韩魏24万大军。伊阙之战争打断了韩国仅存的脊梁。
后秦昭王派军攻打韩国上党,相邦张平又献计使秦赵发生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45万军,将赵国的脊梁又打断。为了韩国的苟延残喘,将祸水引向赵囯,而韩国却躲在背后。赵国失败后,韩国也失去了最后的屏幕。几年后,上党还是丢了,只剩下两郡土地。
秦王赢政继位后,奋六世余烈,欲统一六国,而邻近东边的韩是第一个。韩王先后派水利师郑国韩公子韩非子前往秦做间人。郑国后来投降了秦国,韩非子被赐死于秦国监狱。
韩非子死后两年,公元前230年秦国东进灭韩。韩国因时运不济,在诸国博奕中奉行以权谋治国,放弃了热血与耿直的秉性,代之的是苟活,忽视了对自身实力的熬炼,灭亡成为必然。六国之中,韩国最先灭亡,韩国的灭亡是一曲小国的悲歌。
战国时期韩国是现在的山西临汾。后来迁都于宜阳(今河南宜阳),韩国的疆域分布在河南中部与山西东南部。
战国时期,韩国地处中原,作为几大诸侯国之一,韩国在当时就称为“战国七雄”,同时与赵国、魏国合成为“三晋”,韩国国君为姬姓韩,故称其疆土为韩国;他是晋国韩武子的子孙;当时正处公元前453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国大夫瓜分,又过五十年,三国得到了周列威王的承认,正式成为诸侯国,其国土不算特别辽阔,分布在如今的山西省和河南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