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围困战是在1948年5月23日至10月19日间发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之间在吉林省长春进行的一场围城战。
5月23日开始,解放军对防守在长春城的国民党军形成包围,切断空中运输, 进行长达150多天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期间发生了几次大的交战和几十次零星交火,守军的粮食、燃料极度缺乏,很多平民饿死。
最后以国民党六十军与新七军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结束。长春战役是辽沈战役中的一部分,解放军占领长春宣告了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结束。
扩展资料
长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大的围城战役”,以10万解放军围困10万国民党军。东北解放军的意图是打算围城打援,以一部分部队进攻长春,吸引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北上救援,然后在途中将廖耀湘兵团保卫歼灭。
但由于攻打长春的解放军与守城的国民党军兵力相当,装备不如国民党军,而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又拒绝北上援救,所以东北解放军始终没有下决心强攻长春。
后来解放军决定先攻下锦州,切断东北国民党军南逃路线,将东北的国民党军滞留在东北战场,逐个消灭,因此主力南下,长春战役形成了围而不攻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春围城
长春围城指长春战役(1948年解放战争中的战役之一)
长春围困战是在1948年5月23日至10月19日间发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之间在吉林省长春进行的一场围城战。
5月23日开始,解放军对防守在长春城的国民党军形成包围,切断空中运输, 进行长达150多天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期间发生了几次大的交战和几十次零星交火,守军的粮食、燃料极度缺乏,很多平民饿死。
最后以国民党六十军与新七军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结束。长春战役是辽沈战役中的一部分,解放军占领长春宣告了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结束。
时间:
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后,蒋介石派飞机到长春空投手令,严令郑洞国率部突围南撤。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利用守军内部派系斗争,加紧争取工作。
16日夜,守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派人出城与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洽谈起义事宜。17日,率军部及第182师和暂编第21、第52师共2.6万余人起义。
当晚,东北野战军独立第6、第8师悄然接管长春东半城第60军防区。19日,守军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率军部及新编第38师和暂编第56、第61师投诚。长春遂告解放。
21日晨,郑洞国率第1兵团部也放下武器。长春围困战历时5个月,粉碎了蒋介石以长春守军牵制东北野战军主力,使其不能向南机动的企图。
辽沈战役开始后,围困战配合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在主要方向上的作战,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经过长久围困、瓦解守军、解放大城市的先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春围困战
长春围城是长春的责任。长春围城事件是真实发生的,10多万长春百姓饿死在了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中共围城部队原计划经过3个月左右围困,使城内守军断粮并衰弱,或投降、或在出逃时歼灭。为此对长春周围50里进行严密封锁,禁止城内人员出城,断绝城内粮草进入管道。
扩展资料:
长春是东北的中心及交通枢纽,作战双方谁控制了长春,就等于在对方腹部扎上一颗“钉子”。1948年春,国民党军已被中共部队围逼到沈阳、锦州、长春三个孤立的城市据点。长春既属于单悬于远方的孤军,又是安插在中共核心地域的一支劲旅。从国民党方面看,长春守军既可牵制相当多的中共部队,又可在中共部队南下作战时断其后路。这是蒋介石迟迟不肯撤走长春这支孤军的主要原因。从共产党方面看,围困长春不是孤立的战役,是东北解放战争的一个大战略,是整个辽沈战役的重头戏。
当时,擅长运动作战的中共部队攻城能力实际是,若对长春进行攻城,不仅胜算不大,还有伤亡严重连带全局失败的危险。一方面,长春的城防工事不仅是东北各城市中最为坚固,而且当时“坚冠全国”的评价并不为过。另一方面,中共部队在以往攻坚战中有过惨痛的失败教训,一是在二下江南中林彪的头等主力第六纵队等4个师攻打占据德惠国民党军1个师,牺牲近千人,万幸主力撤回江北。二是围困长春之前的四平攻坚战,其工事并不如长春,守军仅有3.5万余人。中共部队集中7个师,激战13天,付出高达1.3万人伤亡,也未攻下该城。因此当时对长春守敌采取围困的方式,是完全正确和唯一的选择。
深谙攻守之道的长春国民党守军主将郑洞国,洞悉粮食对坚守的极端重要,下令长春市长尚传道对全市两个方面情况展开地毯式清查,最后得出了两个数字:第一,“卡哨内共有40万长春市民”和“10万部队、军政人员”及“市政府所属公职人员及警察等共8000人”第二,“全市存粮只够吃到7月底”。为了让守军支撑更长时间,郑洞国发行大额本票,将市场上的粮食很快劫掠一空。同时制定《战时粮食管制办法》,规定老百姓只准留3个月的粮食,其余要全部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