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破坏性
病毒入侵计算机,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能够破坏数据信息,甚至造成大面积的计算机瘫痪,对计算机用户造成较大损失。如常见的木马、蠕虫等计算机病毒,可以大范围入侵计算机,为计算机带来安全隐患。
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的一大特征是传染性,能够通过U盘、网络等途径入侵计算机。在入侵之后,往往可以实现病毒扩散,感染未感染计算机,进而造成大面积瘫痪等事故。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短时间之内,病毒能够实现较大范围的恶意入侵。因此,在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御中,如何面对快速的病毒传染,成为有效防御病毒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防御体系的关键。
扩展资料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分析与了解,网络病毒传播具有隐蔽性、随机性、破坏性与突发性的特点,实施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时,需要架构防火墙与防毒墙的技术屏障,要求在病毒隔离层面出发来提升防御性能。
防火墙技术主要是借助网络空间隔离技术,从网络安全角度出发,控制好网络通信访问,其中所使用的技术有网关技术、包过滤技术与状态监测技术。包过滤技术主要是筛选传输层内的网络数据,遵循事先约定的相关过滤原则,科学检测每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源地址与端口,
进而对整个系统安全系数进行合理的判断。状态监测技术主要是借助防火墙来从网络安全策略之上来检测网络状态,提升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与通畅性。例如,可抽取相关的状态信息来与安全策略进行对照,科学检查网络动态数据包,若发觉意外,应即刻停止传输。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如下: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包括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计算机病毒按存在的媒体分类可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3种;按链接方式分类可分为源码型病毒、嵌入型病毒和操作系统型病毒等3种;按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分为攻击DOS系统病毒,攻击Windows系统病毒,攻击UNIX系统的病毒。
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正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其中包括一些独特的新型病毒暂时无法按照常规的的类型进行分类,如互联网病毒(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一些携带病毒的数据越来越多)、电子邮件病毒等。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软盘传播:通过移动存储没备来传播,这些设备主要包括软盘、光盘、u盘等在移动存储设备中,软盘是使用最广泛、移动最频繁的存储介质,因此也成了计算机病毒寄生的“温床”。以前,大多数计算机都是从这类途径感染病毒的。
(2)硬件设备传播: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这些设备通常有计算机的专用的ASIC芯片和硬盘等。由于带病毒的硬盘在本地或移到其他地方使用、维修等,将干净的硬盘感染并再扩散。这种病毒虽然极少,但破坏力却极强,目前尚没有较好的检测手段来预防。
(3)网络传播:目前通过网络应用(如电子邮件、文件下载、网页浏览)进行传播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4)BBs电子布告栏(BBs):因为上站容易、投资少,因此深受大众用户的喜爱。BBs是由计算机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通信站点,用户可以在BBs上进行交换(包括自由软件、游戏、自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