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的原文及译文

蝴蝶效应32023-02-06  11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①建言:立言。 ②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③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④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⑤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⑥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⑦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反而最晚铸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上士闻道

灵泉隐者//文

上士闻道的原文出自《老子、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说的是太极大道,是只有上智之人所能闻见,并广而行之。下愚之人对太极大道是不屑一顾的,并且嗤之以鼻,可笑不已。所以,太极之道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圣人之道、王者之道、君子之道。

无独有偶,另一位大圣人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在这里是什么样的道,能让孔老夫子如此上心,以死相奉呢,显而易见,这里的道肯定是指太极之道。因为,孔老夫子对阴阳之道可谓是成竹在胸、心知肚明,轻车熟路,再熟悉不过了。而处于阴阳家盛行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一定是大行阴阳之道的能人里手。且在《易传》中有句名言:一阴一阳是谓道~~就出自孔老夫子的大手笔,这曾为阴阳之道的大行天下,可谓推波助澜,火上添油,功不可没。所以,孔老夫子所要闻的道,决不是阴阳之道,而应该是少有见闻的独一不二的太极之道。

这里的道,就要弄明白什么是太极之道,又什么是阴阳之道了。

先来认识一下阴阳之道吧。古人在认知事物和世界的时候,有一种认识方式,就是把一事物中或与它事物间存在的对立的两种不同属性的势力成份用阴阳借以表示,称之为阴阳之道,也形成了阴阳文化。这在认识事物的多变性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且类似于现代二元论中的属性对待。但阴阳之道在思维方式上则是二维扁平的、片面的,是缺乏高度的。这种道的认识,正是矛盾、斗争、对立面产生的人为根源。因为,二维思想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是左右摇摆的两面派,是和而两立的,是没有主见和没有主宰的。所以,阴阳思维是不识大体的、是狭隘的、局部的,又是论性不论质、游离在事物体之外的。在实践中,阴阳往往什么都能扯、什么都能拉、什么都能套、什么都能掺和。其结果是阴不阴、阳不阳,让人莫衷一是,使人无所适从。这种阴阳之道在传统文化中曾盛极一时,是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但说实话,儒家并没有把阴阳之道当回事,儒家倡导的是仁义、中庸;佛家也是不讲阴阳的,佛家追求的是一性圆融、见性是佛,是摒弃阴阳文化的;只有道家后期从医家哪里混容了阴阳文化(古人医巫不分,是有历史局限的),分化出许多江湖气派的阴阳大家,对太极之道产生了严重的篡改和诋毁。现在我们认识到,正是阴阳文化毁损了道家,也困住了中医。好在阴阳文化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也阴魂不散,还时有阴阳大师招摇撞骗在街头。

太极之道就大不相同了,太极之道是讲究实际、实有、实体的,太极之道是立体的,是质、性、体三才合一的,三位一体的。《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讲的是,易的变化是在太极实际主持下产生的,太极生的是两仪(两仪是太极功能的表现,两仪而不是阴阳),还是很有讲究的。再则八卦是以三爻为体的,也是在说明事物都是由三要素构成的,太极无三不能立。也正是,天下不二道,圣人无两心,《老子》也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三,古人称之为三才,就是三种材料或三大元素的意思。有了三才、两仪和本体,太极体系、系统、统一的整体的构成才能得以完善的认识。所以,太极之道是独一不二的道,是立体的道,是三生万物、万化归一的道。这种道只有在跳出阴阳外、不在五行中,才能得以闻见,才能行得通。

上士闻道,闻见的就是太极真一之道。太极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时空本体,太极是无极生有,有极归无,有无同体,原始返终,守恒不息。时间、空间、物质是太极的实质,时间是灵性的(神),空间是能量的(气),物质是形态的(精)。人禀太极先天一点灵气、混元父精母血而生,人的后天精气神与太极同构。但人不是太极,人只是万物之一种,万物是太极的形态表现,万物有生灭,人是万物集大成之灵秀的展示,人有生死。我们探寻人身太极和太极的自然原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摆正人在时空中的位置及其与太极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所尊循、有所顾忌地效正我们的行为,更有利于我们人类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如此太极之道,能有几人闻得,又有几人信得,可有几人行得!

现在有许多的人不明就理,以为阴阳之道就是太极之道,还将许多历史文化中的歪门邪道奉为至宝,而自以为得道之人。而在世俗人的眼里,太极之道又是远不可及的、是不能现用的、不能用以当粮、不能用以发财,是很可笑的,而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而见道,见道在身心,见道在内里,以道养性命。下士闻道不见道,问道在外,笑道不能吃、不能喝、不能把玩,斥道百无一用。

上士闻道,所谓上智者明心见悟;下士闻道,则是下愚者执迷不悟。其实这里的上智、下愚往往就是一个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也正是太极道的玄妙。

正所谓:道不远人人自远,色不迷人人自迷

释义: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出处:先秦·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翻译: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扩展资料

一、道德经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二、赏析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096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