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虫吃对胃一般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最多是发生腹泻反应,所以我们不用太担心。其实荔枝虫子像杨梅等,是荔枝的一种主要害虫,它可以穿透果皮进入果肉,然后杀死果肉的内部,荔枝的营养,加速腐烂的现象,通常可以在荔枝壳中看到虫子,去掉果皮后会留下一些深褐色的粉末,粉末是虫粪,所以当你吃的时候,如果根中有粉末,不要吃它。
荔枝含有大量的糖,因此昆虫在生长期渗透皮肤并进入果肉是正常的。但是,不建议继续吃含昆虫的荔枝。荔枝被昆虫叮咬后,其营养物质将开始流失,腐烂速度将加快,食用价值将下降。因此,在购买荔枝时,我们应该检查荔枝壳是否有虫眼,并选择皮肤完整、无虫眼的荔枝。
有关健康专家表示,准确地说不是荔枝长虫子,而是虫子钻了荔枝果里面。这种昆虫叫做荔枝蛀虫,是荔枝的主要害虫。蛀虫的危害是影响荔枝的食用价值,但昆虫本身无毒,所以不用担心吃荔枝后的不良反应。然而,由于荔枝上的昆虫和它们的粪便没有经过消毒,所以吃的时候要小心。
任何果树在生长过程中,都会伴随一些害虫,有的会吸食树干和树叶的SAP,有的会直接吃果实,荔枝也不例外。例如,卷叶蛾幼虫会吃荔枝、树梢的叶子;甲虫会吃荔枝的叶子,有时还会吃荔枝果实;尺蠖会吃荔枝的叶子和幼果。臭虫吃荔枝的花和幼果,导致荔枝在成熟前脱落。昆虫要进入荔枝内部,就必须突破荔枝的外壳,所以在选择荔枝时要检查外壳,检查是否有一个类似荔枝针表面的小孔,如果有一个小孔,手捏也会有汁液流出的话,一般是荔枝虫。
荔枝有虫子是正常现象。准确地说,不是荔枝长虫子了,而是虫子钻进了荔枝里面。这种虫叫荔枝蒂蛀虫,是荔枝的一种主要害虫,蒂蛀虫的危害是影响荔枝的食用价值,但虫子本身无毒害,不必担心误食后会有什么不良反应。不过,因荔枝上的虫子及其粪便等未经消毒处理,不卫生,食用需谨慎。所谓“秋分虫”,简言之就是指秋分时节的虫。谚语有“秋分虫,大集中”的说法,说明在秋分时节,正是各类虫全都出现的时节,此时也是准备蛰伏的时节。
“秋分虫”除了泛指“秋分”时节的各类虫,也有在民间单指那些秋分时节出现的有其自身价值的虫。这就是“秋分虫”的特指了。下面分别介绍。
一、“秋分虫”指苍耳虫苍耳虫是一种药材,可以用于治病。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偏方中,就有一个有名的“麻油拌秋虫”配方。其做法各种传统偏方中都有介绍,就是在秋分日收集苍耳草熬膏,并将苍耳草上的“秋分虫”浸入麻油内备用。民间就把这种苍耳草上的苍耳虫叫做“秋分虫”。
秋分虫(苍耳虫)
有人曾经在文章写道:村里有一种草,草茎很粗,茎内长有一种大约指甲盖那么长的肉虫。秋分那天,折断草茎,将虫子抓出来,放进菜油罐里浸着,它一直不烂。人们说那种虫子治疔灵验得很。
这种民间偏方在古代典籍中是有记载的。秋分虫(苍耳虫)其药始见于《本草纲目》,称其有“治疔肿、恶毒“的功效。
二、“秋分虫”指禾虫这种虫主要产地在珠三角地区。那里的禾虫分为正宗禾虫、荔枝虫、禾花虫、草头虫、秋分虫几种。被称为“秋分虫”的那种禾虫盛产于秋分时节。
禾虫,又名地蚕。在农历三四月出水的禾虫,称“荔枝虫”。这时期的禾虫体积小,吃时带有腥味。农历八九月出水的禾虫,称“秋分虫”,又称“禾花虫”。
据称,禾虫是一种高蛋白食品,被誉为“筵中特有菜肴”。
三、秋分节气的气候特点秋分虫的说法与秋分节气的气候特点有关。
每当秋高气爽时节,就标志着秋分节气的到来。和春分一样,秋分也是一一年之内天地、日月、昼夜、阴阳的又一次平分与平衡。
所谓“秋分”,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意思就是到了秋分时节,白天和夜晚是平分的,同时也是秋季的平分。
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赤道上,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这一点和春分一样。从秋分开始,气温开始逐日下降,渐渐步入深秋季节。
秋分三候表达了秋分的气候特点,那就是:
一候雷始收声。雷电终于至此结束,只有等到明年惊蛰之后,才能再次听到雷声了。
二候蛰虫坯户。宋代王安石诗中写道:“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坯”指细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分吹来,树叶飘落树枝空了;天气逐渐变冷,冬眠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用细土把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这句诗写出了秋分的气候特点。
三候水始涸。秋分后降雨明显减少,天气更加干燥,水汽蒸发变快,所以,江河湖泊的水位变低,浅水及沼泽地还有可能干涸。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降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那句诗“巴山夜雨涨秋池”就是写的秋雨连绵。
“秋分虫”的解答大体如上。总结一下:秋虫泛指秋分时节的虫,同时在不同的地区特指具体的虫。第一二点是介绍了常见的两种特指,一是指苍耳虫,一是指禾虫。第三点是说明为什么“秋分”会产秋虫,答案就是与气候特点有关,那就是此时正是百虫大集中并准备蛰居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