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壮民族的语言,民间亦称“壮话”,壮语源于古代岭南原住民的语言。壮语属侗台语系(Tai-Kadai Languages),也称侗傣语系。在国内与傣语、布依语、侗语、黎语,国外与泰语、老挝语、缅甸掸语等是同源关系。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中国的壮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另外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也有少量分部。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同小异。
扩展资料
北部方言分7个土语区:
1、桂北土语区——广西龙胜、三江、融安、永福、融水、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巴马。
2、柳江土语区——广西来宾、柳江、宜州、柳城、忻城(北部)。
3、红水河土语区——广西贺县、阳朔、荔浦、鹿寨、桂平、贵港、武宣、象州、来宾(河南)、上林、忻城(南部)、都安、马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
4、邕北土语区——广西邕宁(北部)、横县、宾阳、武鸣、平果。
5、右江土语区——广西田东、田阳、百色。
6、桂边土语区——广西凤山、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云南富宁、广南(北部)。
7、丘北土语区——云南丘北、师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壮语
壮话的特点:
北部壮话:一般有30个辅音左右,大都有r声类。除连山土语外,一般没有送气的清塞音。韵母多在70~80个之间。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很少有调类分化。语音稍有差别,但对应整齐。
南部壮话:在地域上与越南接壤,语言上与国外相应的Tho、Nong、Tay(土、侬、岱)可通。有送气的清音辅音ph、th、phj、khj、 khw等。一般没有r声类,局部保留也只出现在双调数,多数地方没有j,v辅音。韵母有简化的现象,不少地方有声调的分化现象,有些则有合并现象。语法与北部方言差别不大,只有一些实词和词头、词尾的不同。
壮话使用民族
壮族说壮话,多居住在广西。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壮语分为南壮语和北壮语两种语言,两种语言之间相似程度很低。大约20多种次方言(土语)。在广西崇左龙州一代壮语的方言方式最为多种次,每个乡或镇都存在不同,口音到意思都有变化。
壮语有自己的文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借用两个汉字组合而成。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壮族巫师、艺人、歌手等书写经书、剧本和记录壮族地区的地名,编山歌、记事等。
1950年代,中国政府帮助壮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壮文一直没有能正式的进入到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系统,没有进入到壮族孩子的课堂。壮文基本就是某种政治需要的摆设品。
壮话就是壮语,是壮语的通俗说法。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raeuz,英文名:Cuengh Nationa lity),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壮族说壮话,多居住在广西。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壮语分为南壮语和北壮语两种语言,两种语言之间相似程度很低。大约20多种次方言(土语)。在广西崇左龙州一代壮语的方言方式最为多种次,每个乡或镇都存在不同,口音到意思都有变化。
扩展资料:
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8个土语区,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水河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5个土语区,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壮语的北部方言与贵州的布依语实际上是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南部方言则与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高度相似,也可看作是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另外海南的临高话与壮语有亲缘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