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
1、《梁书·邵陵王纶传》:“唯应剖心尝胆,泣血枕戈,感誓苍穹,凭灵宗祀,书谋夕计,共思匡复。”
2、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泾河龙逃归碧落,钱塘龙赶上苍穹。”
3、清·黄遵宪《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搔首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
从个人角度谈一谈《穹顶之下》吧。
《穹顶之下》作为一部纪录片,从形式上看,它是很成功的。如果考虑到它的批判性质的话,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如果它说自己是一部存在艺术虚构的电影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和《我不是药神》媲美。
如果当时你在北京,在河北,在雾霾区,你才知道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景象。没有见过雾霾的,恐怕体会不到那种恐惧。下午三四点,天就变成土黄色了,灰蒙蒙的雾霾,能见度只有几百米。
当时对雾霾,主流媒体遮遮掩掩,而按着一些江湖谣传,天天雾霾,致癌几率会变得极大,当时也有统计,说因为环境污染,致癌的越来越多了。
很多人可能没有见过没有因为没有污水过滤,穿过城市的河流都变成臭水河的景象。也没见过生产单晶硅企业因为排污导致农田庄家都烧死的场景。没有污染会穷,有污染会死,石家庄当时就有条河,彻底是臭的(现在治理好了)。
当时民间的看法是,资本家用高污染产业挣钱,用老百姓的命换他们移民的机会。因为柴静曾经是央视记者,她还曾经去非典现场采访,算是一个英雄型人物,而且还出版了畅销书《看见》。
在大众印象中,她是官方的代言人,而且也是很有观众缘的主持人,甚至有些火出圈了。《穹顶之下》才出来时,很多人认为是官方进行的自我批评。因为它很高级,采访对象有国外学者,有国内官员,有环保组织成员,有科学家,而且还有一段效果很好的演示动画。
而且里面所有的人都说人话,这也是很难得的,国内就没几个记者采访是正经说人话的,比如《鲁豫有病》那种,大家都看腻了。所以最初传播很广,我大学老师里,有四五个上课时间放映的,当时也有很多学生的课上演讲,才用了《穹顶之下》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