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是一种由发光球体的等离子体,通过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的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夜间,从地球上肉眼可以看到许多其他恒星,由于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很远,因此它们在天空中显示为多个固定的发光点。从历史上看,最杰出的恒星被分为星座和星空,其中最亮的星获得了适当的名称。天文学家已经汇编了星表,以识别已知星并提供标准化星恒星称号。大多数恒星从地球上用肉眼看不到,包括我们银河系之外的所有恒星,银河系。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位置的一颗恒星,太阳占据着整个太阳系总体的99.86%的质量,太阳系当中的八大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无论是它体积还是质量都非常大,它的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
太阳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得到33万倍,其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大约形成于45.7亿年前,如果将太阳比作人的话,现在的太阳已经进入了它的中年期,大约在50亿年后,太阳将会转化为红巨星,在这个时候,太阳所产生的热量将会持续性的增加,由此太阳的外层也会不断地进行膨胀。
恒星
恒星是由发光等离子体——主要是氢、氦和微量的较重元素——构成的巨型球体。天气晴好的晚上,夜幕中总镶嵌着无数的光点,这其中除了少数行星,其它的绝大多数都是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而夜晚能看到的恒星,几乎都处于银河系内。而银河系统共约3000亿颗恒星中,人类只能观测到一小部分。
人类观测恒星历史已久,观测方法很多。那些比较明亮的恒星被分成一个个的星座和星群,有些恒星有专有的名称。恒星的亮度被称为星等,星越亮,星等越低。天文学家还汇编了星表,以方便进行研究。
恒星会在核心进行核聚变,以产生能量并向外传输,然后从表面辐射到外层空间。一旦核心的核反应殆尽,恒星的生命就即将结束。在生命的尽头,恒星也会包含简并物质。恒星大小与质量的不同会导致其不同的结局: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两颗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缚的恒星可以形成双星或聚星,当这样的恒星在相对较近的轨道上时,其间的物质交流可以对它们的演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除了太阳之外,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比邻星是南门二(半人马座α)三合星的第三颗星,依拜耳命名法也称为半人马座α星C。它是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4/22光年)。它是由当时担任约翰尼斯堡联合天文台的主管罗伯特·因尼斯于1915年在南非时发现的。比邻星的一颗行星——比邻星b——可能存在生命。
扩展资料
比邻星位于半人马座,是半人马座α三合星(南门二)的成员之一,距离地球4.2光年,是已知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比邻星位于从地球看来为一颗红矮星,它是如此的昏暗,直到1915年才由当时约翰内斯堡联合天文台的主管罗伯特·因尼斯在南非发现。在这组三合星中,A星和B星组成双星系统,C星(比邻星)绕A、B星的质心公转。A星的光谱型为G2V,B星的光谱型为K1V,与太阳(G2V)相类似。而比邻星的光谱型为M5.5Ve。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最近宜居行星比邻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