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理论

香港回归时间2023-02-06  78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之后的信息,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从而忽略筛选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举个例子,1941年的二战时期,美国的飞机被击落的频率非常高,因此哥伦比亚大学的沃德教授,开始研究“如何才能降低飞机被击落的频率”的课题,从而提高飞机的生存率。

他研究大量战场幸存下来的飞机,发现飞机的机翼被击中的频率是最高的,而机尾被击中的频率是最低的。

因此,沃德教授建议“加强飞机机尾的保护”,对于这个建议,军方人士感觉很疑惑,为什么机翼被击中的频率最高,却不去加强机翼的保护,反而要去加强机尾的保护呢?

沃德教授解释道:

一、飞机的机翼即使被击中多次,但依然能够完整地飞回来,可见机翼的安全性能比机尾好。

二、飞机机尾很少被击中,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因为很多被击中机尾的飞机,其实根本没不可能安全飞回,而是直接坠毁了。

当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关注幸存者,而忽略那些像坠落飞机一样的落难者。

因此在做抉择时,要有逆向思维。比如在做投资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希望自己是,收益者吃幸存者,但是逆向思维需要我们反问自己,我能成为那个收益者吗?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其他的利弊?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做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信息,避免遗漏那些“落难的飞机”。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偏见认知,这个偏见认知就是因为你一步一步走到了这个环境,你身边的人也是和你类似的,所以你看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状态,你就觉得世界上的人都是这种状态。

从大的环境来说,人类为什么能够繁衍至今,因为幸存者偏差,因为人类要是不能繁衍至今的话,我们就不会问出这个问题,人类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也出现过很多次危机,毕竟五六百万年的时间肯定会遇到一些影响了曾经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我们都解决了,还是那句话,我们要是不解决的话就不会站在这里,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了,这就是一个幸存者偏差。

从个人的发展来说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说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或者上了研究生,乃至上了博士,我们看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状态,我们觉得自己平平无奇,因为大家都是过了分数线才考进来的,所以就觉得大家都是这样,自己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感觉自己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其实不是呀,你要是走出这个环境,你会发现你有很大的不同的,你要知道还有很多人连高中都没有上过,很多人大学都没有上过,更不要说更高的学历了,这也是一个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当然这里对学历并没有任何的偏见,只是拿这样一个事情举例子。

幸存者偏差是一个非常大的理论,它能够涵盖的东西很多很多,就像是我们曾经提到的二八定律有百分之80的人掌握着20%的环境性质,反过来也是这样,他们解释的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它的范围很广,所以我们也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说他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去查阅一些专业的资料,他会给你更专业的解释。

幸存者偏差原理: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或者“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老中医”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他们都是等同的。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最明显的办法当然是让“死人”说话。

双盲实验设计和详细全面客观的数据纪录都是应对“幸存者偏差”的良方。所谓“兼听则明”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产生背景

二战时期,盟军的科学家发现,那些成功返航的战斗机的机身部位被打得千疮百孔,但很少有飞机被打到引擎、油箱部位。很多人凭直觉认为,飞机的机身更应加强防护。但科学家研究很久之后才得出了看似反常的结论:引擎和油箱被打到的飞机大都已经坠毁,没有返航,所以才出现“飞机机身更容易中弹”的假象,因此飞机的引擎和油箱更应该加强保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032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