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笛
1、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称为班笛、市笛或扎线(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管身粗而长。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
2、曲笛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非常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是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3、曲笛在演奏中以各种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等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可过猛过急。
二、梆笛
1、梆笛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一般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2、梆笛(高音笛)流行于北方,主要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
3、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郿鄠、秦腔、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能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三、口笛
1、经考证口笛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70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很多青年演奏者,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
2、口笛五花八门,有2孔和5孔口笛,7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3、现代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2个8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非常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比较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四、藏笛
1、笛子在藏族过去不非常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比较好,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很多地区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
2、藏笛的特点是在1拍时间内,有2个同度的8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1个音加上1个上方3度(有时是上方2度)的装饰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2个音上加1个下方2度的装饰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3、凡是连续4个以上的16分音符,多是2个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长连线或者吐音断奏。乐句或小节开头脑第一个音,很多时候用指颤音(2度或3度)。但是这种指颤音与一般指颤音不同,它要求手指尽量低抬,动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五、侗笛
1、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比较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音响近似竹笛与洞箫之间。
2、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主要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3、侗笛一般长约30cm,内径为1.3cm,共开6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cm。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每支侗笛的音域约在10-12度。
4、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运用侗笛就比较简单。
六、玉屏笛
1、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是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为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
2、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