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栉龙是什么意思?

冷烟火2023-02-06  40

副栉龙读音:fù zhì lóng。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龙栉龙、似栉龙、拟栉龙、似棘龙、拟棘龙,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

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P. cyrtocristatus。副栉龙的化石发现于亚伯达省、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副栉龙是一种鸟脚类恐龙。它们生活在白垩纪的晚期,是鸭嘴龙类恐龙的典型代表。副栉龙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头上延伸出来的头冠,这个头冠呈棒状,比其他有头冠的恐龙的要长。

对于副栉龙头冠的作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头冠应该是它的发声器,可以用来报警或求救。不过这个发声器会因为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副栉龙的前肢十分健壮,既可以在行走的时候用来支撑身体,又可以用来游泳和涉水。它们以植物为食,在进食的过程中,副栉龙会利用非常敏锐的感觉保持的警惕性,一旦发现敌害靠近,它们就会迅速地逃离。副栉龙灰暗的皮肤也是躲避肉食性恐龙袭击的有效工具。

当它们置身于暗夜或丛林中,就像变色龙一样,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很难被掠食者发现。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又名副龙栉龙,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副栉龙最先被认为与栉龙(有冠饰的蜥蜴)是近亲。目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小号手副栉龙(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短冠副栉龙(P. cyrtocristatus)。

副栉龙的首次叙述是在1922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藉由在埃布尔达省发现的一个头颅骨与部分骨骸叙述。副栉龙为罕见的鸭嘴龙类,目前已知少数良好标本,化石发现于加拿大埃布尔达省、美国的新墨西哥州与犹他州。副栉龙因它们的头盖骨上大型、修长的冠饰著名,冠饰往头后方弯曲。副栉龙的最亲近物种应是最近在中国新发现的卡戎龙,两者的颅骨类似,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饰。这种结构引起许多科学文献的讨论;现在对于该冠饰主要功能的意见包括:辨别性别与物种、共鸣器、以及调节体温

副栉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鸭嘴龙科恐龙,诞生于7600万年前-7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鸭嘴龙科中的大型恐龙,体长可达9.5米,最有特点的就是头冠呈现向后延伸的棒状,比其他的有冠鸭嘴龙颗恐龙都要修长很多,化石基本上都是发现于美国和加拿大境内。

副栉龙的体型

副栉龙不仅是鸭嘴龙科恐龙中最大的恐龙之一,而且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也能排到185位,大小几乎比现代的一只亚洲象还要更长,与三角区龙、暹罗龙以及歇猎龙等非常类似。副栉龙不仅体型庞大,而且它的头冠也是鸭嘴龙科中最长的,全长可达1.6米,几乎是整个颅骨的两倍长。

副栉龙的外形特征

副栉龙名字的含义就是“有冠饰的蜥蜴”,所以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头冠非常修长,从鼻部延伸到颅后,主要是由上腭骨和鼻骨组成后延伸出的骨质突起,整体形状就像我国古时候官员的帽子一样,向后延伸。副栉龙属于鸭嘴龙科,所以它的前肢一共有四根指爪,其中拇指非常的尖锐,平时也是使用两足和四足进行行走。

副栉龙的生活习性

副栉龙和禽龙类恐龙一样,都是使用四足进行慢速的行走,后两足非常有力,所以在奔跑的时候都会抬起前肢,直接使用后肢。副栉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叫声最响亮的恐龙,这主要是得益于它修长中空的硕大头冠,因为其中包含了一根管能够延伸到颅内,就像我们使用的小号一样,能够发出非常大的声响,主要是为了求偶或者呼叫同伴。

副栉龙的化石发现

副栉龙的种属中包含了三大恐龙,基本上都是在北美洲发现的,比如小号手副栉龙的化石就是发现于新墨西哥州,它的冠饰是三种副栉龙科中最大的,但是形状不同,其次就是沃克氏副栉龙,它的化石出土于加拿大的亚伯达省,和小号手副栉龙的唯一差别就是冠饰内的管结构不同,最后就是短冠副栉龙的化石出土于美国的犹他州,它的冠饰和体型都比较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019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