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是晶体管时代,约为1958--1964年。这代计算机比第一代计算机的性能提高了数10倍,软件配置开始出现,一些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相继问世,外围设备也由几种增加到数十种。除科学计算而外,开始了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应用;
第三代是集成电路(IC)计算机时代。约从1964--1970年。主要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其电路器件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了几十个到几百个电子元件,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显著减少,计算速度、存储容量、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有了操作系统,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并和通讯技术结合,使计算机应用进入许多科学技术领域;
第四代便是大规模(LSI)电路计算机时代。从70年代到现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芯片上可以集成上千万到十万个电子元件,使得计算机体积更小,耗电更少,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百万次,计算机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人工智能化等几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
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占地170平方 ,150KW。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ator and calculator)全称叫“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
第二个发展阶段:1956-1964年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操作系统。
第三个发展阶段:1964-1970年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1964-1965)(1965-1970)
第四个发展阶段:1970-现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第一阶段(1946~1959年)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特点是使用电子真空管作为逻辑元件,存储器用延迟线或磁鼓,软件主要是机器语言,开始使用符号语言。
第二阶段(1959~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特点是使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真空管作为逻辑元件,软件方面出现了高级程序语言,还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
第三阶段(1964~1970年)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特点是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存储器仍使用磁芯。操作系统进一步发展与普及。
第四阶段(1970~现在)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特点是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主存储器也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在软件方面出现了与硬件相结合的产品。
不同的逻辑元件具有不同的设计特点。这些特点随着CMOS、TTL和ECL的不同而变化。这些特点包括输入电源能耗、速度/能量关系、封装形式、边沿变化率和电压漂移值。有些逻辑元件具有控制内部逻辑门的内部边沿变化的时钟偏移电路,以便保持精确的传输延迟。
扩展资料:
以反相器、触发器、振荡器和各种RC、RL等基本半导体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自动化元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利用电子逻辑元件能实现控制信号的逻辑组合、变换、延迟、存储、计数等功能。电子逻辑元件的优点是开关动作时间短、体积小、重量轻、组合灵活、寿命长和无可动部件等。
缩气体为工作介质,用内部可动件的动作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在气压传动中实现逻辑和放大等功能的控制元件。气动逻辑元件有高压截止式、滑阀式和高压膜片式等。为高压截止式气动逻辑元件。它的基本部分由膜片推动的阀芯和阀座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逻辑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