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为妻纲”的意思是妻子要以丈夫的要求为准则,强调作为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妻子要在家庭中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丈夫是家庭的绝对权威。
二、出处:“夫为妻纲”出自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宋代朱熹《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纲,做表率。三纲就是君主是臣子的表率,父子是儿子的表率,丈夫是妻子的表率。)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中国二千余年的传统文化都是围绕儒家“三纲五常”而来,领导者通过“三纲五常”来规范社会道德使社会各阶层安居乐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纲五常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二、消极方面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三纲是儒家奴化思想的根源,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严重禁锢了人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思想解放。
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扩展资料:
如果只看三纲的话,那么君臣关系理所当然的是第一位,其次才是父子和夫妇,这是就政治制度的安排而言的。
但如果要论日常生活的道德,那么首先排在第一的是父子关系,这个是不能动的,就连君臣关系也是类比于父子关系而成立的。
所以孟子讲五伦,先讲“父子有亲”,再讲“君臣有义”。接下来是夫妻关系,这个就不那么重要了,只是讲夫妇“有别”,即家庭内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与道德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意思是:国君是臣子的准则,父亲是儿子的准则,丈夫是妻子的准则。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扩展资料: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则在宋明以后。以等级名分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罪人”。
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分。
参考资料:三纲五常-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