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关的意思如下:
基础释义1。古地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史记·楚世家》:“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司马贞索隐:“此榆关当在大梁之西也。”
2。即古海关。古称渝关、临榆关、临渝关,明改为今名。其地古有渝水,缺戚县与关都以水得名肢瞎。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唐于志宁《中书令昭公崔敦礼碑》:“奉勅往幽州……建节榆关伏饥陵,糜清柳室。”
清钱谦益《上高阳师相书》:“恭惟老师以黄阁元老出而视师,更置将率蒐讨军,实榆关一墻,屹为长城。”鲁迅《伪自由书·崇实》:“费话不如少说,只剥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3。泛指北方边塞。南朝齐谢朓《雩祭歌·白帝歌》:“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金风方嫋嫋。”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武成二年,有诏进公都督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
是以名驰梓岭,声振榆关。”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又赋《雨中花》一阕云‘……榆关万里,一去飘然,片云甚处神州?’”
造句:
1、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2、古时候,榆关是重要军事重地。
3、榆关是山海关的别称。
4、唐于志宁《中书令昭公崔敦礼碑》:“奉勅往幽州……建节榆关伏饥陵,糜清柳室。”
5、谢朓《雩祭歌·白帝歌》:“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金风方嫋嫋。”
6、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又赋《雨中花》一阕云‘……榆关万里,一去飘然,片云甚处神州?’”
榆关的意思解释是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中牟县 南。《史记·楚世家》:“﹝ 悼王 ﹞十一年, 三晋 伐 楚 ,败我 大梁 、 榆关 。” 司马贞 索隐:“此 榆关 当在 大梁 之西也。"榆关"的读音:yú guān。
1、即榆关镇位于抚宁县中部地区,西距县城二十里。榆关地处北部高山背牛顶与南部渤海之间,形胜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地域要远远大于今榆关镇所辖地域)。
2、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因此“临渝关”、“渝关”之名屡见诸史册。 另:山海关古称榆关,又称渝关、临榆关、临渝关、临闾关。商属孤竹,汉属辽西郡,隋开皇三年(583)筑关,名临渝关。唐设临渝关守提。明初建关设卫时,因其倚山面海,故名山海关。
3、清乾隆二年(1737)为临榆县县城。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道,京山、沈山铁路在此联结,古来即有“两京锁钥”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战争如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战,1922、1924年直奉两系两次石河之战、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并由此侵略华北及1945年山海关阻击战等,均发生于此。
榆关是地名,一般指榆关镇。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榆关镇镇政府驻榆关村。面积135.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798人(2017年) 。本镇地形较为复杂,北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土壤以褐土为主,兼有黄土、棕壤、沙壤,比较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全区农业生产发达地区之一。本镇地下水位高,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镇域有常年性河流两条:戴河和沙河。季节性河流一条:米河。
扩展资料
风景名胜
1、龙潭
紧傍游背牛顶的路畔。潭壁如斧剁刀切。夏季,瀑布从峡谷间跌落,气势磅礴,如虎啸龙吟,潭水深10余米,水质清冽,寒气袭人。潭东峭壁上镌着“龙泉”两个楷书大字。崖旁立着清道光年间的两座石碑。龙潭上新架彩虹桥,通向“望雨亭”。路北有石砌“龙王庙”,为1985年重建。
2、宝峰禅寺、清河塔寺
在距背牛顶龙潭东2公里处。两寺结构相同,均为一栋三间四室无梁殿,券顶、石墙、无一寸椽木。清河塔寺居左,宝峰禅寺居右,清河塔寺外墙卧碑记载为“始建于元至元年(1321年),明正德三年(1508年)重修”,宝峰禅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
3、背牛顶景区
背牛顶位于抚宁区渤海林场森林公园内,是秦皇岛市附近一处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海拔965米, 万里长城从山顶蜿蜒而过。距北戴河约50公里。顶峰上有石碑29方,多为名人诗赋词咏,以及望海楼、关帝庙、无梁殿、金光洞等名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