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是指的什么?

年糕的热量2023-02-05  46

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者是图案。碑刻文字最早出现在秦朝,叫做“石鼓文”。现存大多数的碑刻一般是毛笔写成兰本或者是书丹上石,也有一些是用刀直接刻在摩崖石上的。一些精刻的碑刻拓本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走样,基本上准确还原了原迹的风韵,被称之为“只下真迹一等”。

古代碑刻刻字方法:

但凡碑刻刻字,第一步必须把需要雕刻的文字内容影印在石头碑面上,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人做碑刻刻字时候,如何把书法笔迹不失真的刻在石头碑面上。

1.大部分的都是直接手写在碑面上的,也称书丹:书丹,是在碑刻技术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的一种书法艺术性工艺。碑刻,首先要把碑文的字样转写到碑面坯上,其办法之一,就是用红色的颜料在碑石上直接书写,所以叫做“书丹”。

书丹

在雕刻时候写的不好地方,可以用刀法再适当修正。

早期时候,有人用朱丹(即朱砂)将字直接写在石碑上,而后开始凿刻。但后来,纸张大幅改进之后,大家就不再这样做了,因为可以保留原作,何乐而不为?

2.描双钩:拿一张半透明的纸蒙在书法原作上,用细小的毛笔对原作字迹描画双勾,然后贴在石面上按双勾的痕迹雕刻,因此和原作书法作品笔迹吻合。

宋 苏轼 《太虚以见寄作诗为 谢》:“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釐。” 记载了摹刻的方法。 把碑文写在纸上,用半透明纸蒙在原作上的背面(注意是背面,因为要刻反字),用笔蘸取银朱(银朱是一种红色无机颜料,色泽鲜艳,不褪色,防蛀效果好)对字迹进行双勾。然后把双勾好的摹纸复于碑石,用多层纸叠加在摹纸上,用石头均匀砑磨,使双勾银朱粘于碑面。然后按照银朱痕迹进行雕刻。

查资料发现双勾的方法有两个版本。 一种如前文叙述的,用半透明纸从原作背面描空心字。 另一种是“ 选用较为透明的宣纸(或用油素纸)覆盖在法书墨迹上,用钩线笔作单钩墨迹文字一遍(类同于描摹空心字),取得'单钩本'后,再将'单钩本'置于窗前,映着阳光,在'单钩本'的背面再朱砂单钩(描摹空心字)一遍,正面、反面两次单钩,一面墨笔,一面朱笔,称为'双钩'。”

描双勾字

3.九宫格方法:古人也会放大书法字迹,这时候会用米字格或是九宫格,可最大程度与原作品字迹一样,但这样会很难保存原作的精气神,除非刻工极为高明。

《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这是汉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笔画之瘦劲、风神之典雅,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清人王澍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郭宗昌甚至赞美它“若得神助,弗由人造”。

《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原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1522~1566)年间毁于地震。此碑是汉碑中端庄典雅的代表。清人朱彝尊誉其为“汉碑第一品”。

《史晨碑》,两面刻,或称史晨前、后碑。分别刻于公元168年和169年。风格略近《华山庙碑》而更秀美。可说是虚和俊美的代表。

如果说以上三碑是典雅派的代表,《衡方碑》则是方整、浑厚一派的杰作。《衡方碑》刻于公元168年。前人评此碑“书体宽绰”,“古健丰腴”,“从严整中出险峻”。

《西狭颂》又称《李翕颂》、《惠安西表》。汉灵帝建宁四年(171)立。摩崖书。此碑在方整雄伟中有一种跌宕之趣。康有为说:“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张寿》”。其实,“疏宕”一词大约只有《西狭颂》一碑可以当之无愧。

若论秀美,首推《曹全碑》。此碑立于中平二年(185)。明万历(1573~1620)年间出土。清万经谓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颇为中肯。

《张迁碑》立于中平三年(186)。明初在山东出土。是汉碑晚期的代表作。笔画丰满、方整、厚重而不失雍容的气度。此碑可说是汉碑的殿军,又是汉碑的集成之作。是时天下开始大乱,不久,曹操又开始禁碑,盛极一时的建碑之风戛然而止。隶书碑刻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80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