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
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春节的习俗
1、给压岁钱
过年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而压岁钱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
汉代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些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寓意为压"祟"。
2、穿新衣服
随着经济的发展,穿新衣服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但是在古代,能穿新衣服可是一件大事。一般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
而过年穿新衣服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也就是电视剧《琅琊榜》中虚构的梅长苏所生活的那个朝代。
3、守岁
守岁这一习俗最早的记录出现在西晋时期的四川等地,据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做"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春节的不同名称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 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称过年,下面我跟你介绍一下春节的相关知识。
春节介绍
春节是指汉字 文化 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 立春 ,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 元旦 ”,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
春节历法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2]
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
春节历史发展
古代史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近代史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不被中国人接受,后以失败告终。
1928年5月7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呈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
1930年,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
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2015年6月23日,美国纽约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宣布,纽约市公立学校将从2016年开始春节放假一天。
春节节日时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
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 报告 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 除夕 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 对联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
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龙抬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
北京地区:从腊月初八(过了腊八就是年)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过完。
春节社会效应
(1)经济
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18] 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尽管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办年货、孝敬长辈、关爱晚辈,依然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节日传统。
社会学者指出,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内涵、极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当传统习俗日益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时,这春节的“旧瓶”便不断续上了时尚的“新酒”。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快门”,人们开始从传统的节日忙碌转向新的庆贺潮流从“过年就是年夜饭”转向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从“过年买件新衣服”转向整个市场“春节经济”的诞生与拉动。“春节经济”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每年春节,发红包都是最受欢迎的传统习俗之一。如今,一种基于网络的“电子红包”正在成为一些新锐家庭的新时尚。据了解,这种“电子红包”是通过网络第三方平台送出。支付宝在主页上,专门设置了“送礼金”功能,用户只需输入收礼人的账户以及红包金额,提交后输入支付密码就能即时完成红包发送。“电子红包”还支持多种红包样式。用户不但能上传个性化的祝福图片,还可以编写带有个人特色的 祝福语 ,比起传统“红纸包+现金”的模式,“电子红包”更活泼也更富时代气息。
(2)文化
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3)交通
中国春运: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春节期间的运输,简称为”春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运输期间。以春节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共40天,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发布(每年起止时间略有不同),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的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叫做春运。
春运期间,铁道部实行特殊运行管理,加开大量临时客车,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80年代以后,大量民工外出,春运成为社会 热点 。
世界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中国春运。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中国春运入选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
春运线路
春节前重点地区通常是京津、长三角、福建、珠三角地区
节后重点地区一般是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阜阳地区。
春运战略
为实现“确保安全、满足重点、平稳有序、良好服务”的春运目标,全国铁路春运总体战略是“以客为主,客货双赢南客北货,南车北调统筹安排,重点必保适度屯车,应急有备车辆挖潜,停短保长有流开车,无流停运”。
设立春运原因
设立春运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而春节又是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纷纷回家过年,要坐车的人太多,运输部门需要全力保证旅客有车坐,能回家,过完节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