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他和嬴政的特殊关系,在平定嫪毐叛乱后,吕不韦仅被免去了丞相的职务。但是,嬴政自幼年起所经历的畸形的家庭生活,给他身心留下了太多的伤痛。他亲眼目睹了母亲放荡、不检点的生活,甚至自己都是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吕不韦还明目张胆地入后宫和母亲厮混,尤其那个嫪毐,简直是一头牲口。嫪毐已被镇压,嬴政不担心了,可吕不韦还在咸阳,他如果哪天再入后宫,和太后旧情重燃,岂不又惹麻烦?
嬴政毕竟是政治家,他从秦国稳定、秦国发展的高度考虑问题,再次做出决定,让吕不韦离开咸阳,到封地洛阳,就国河南。应该说,嬴政做出这样的决定,依旧给足了吕不韦的面子。到洛阳,你食十万户租税,你还是文信侯,依旧享受荣华富贵,而且远离了政治中心,还落得个安全、清净。从这点看,嬴政用心良苦,为吕不韦安排了安度晚年的去处,也算是解决他们特殊关系的最佳方案吧。
但是,吕不韦没有这样做,他自以为在洛阳可以积攒力量,发展势力,也许还会有些作为,甚至东山再起!
来洛阳后,吕不韦果然又活跃起来了,他广泛交结,家中整日酒席不断,高朋满座,前来拜访、探望的各国使者宾客络绎不绝。《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
吕不韦在洛阳的活动,很快传到政治嗅觉很敏感的嬴政那里。嬴政刚亲政,需要稳定,没想到吕不韦不接受教训,耐不住寂寞,这真不能容忍!嬴政终于感到必须对吕不韦采取最后的一招了。
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派人给吕不韦送了一封信,吕不韦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这封信是嬴政对吕不韦政治地位和亲情关系的彻底否定:
第一,你吕不韦对于秦国无功,不应该享受租税食邑;
第二,你吕不韦与我无亲,不该称仲父。一个既无功又与我不沾亲的人,跟我有何关系,赶快远远的离开这里!
按说,君主处死一个失势下野的大臣,用不着说这么多的话,可是嬴政却非要对吕不韦给个说法。可是这个说法却泄漏了天机,所谓无功、无亲纯属正话反说,恰恰是有功、有亲。面对这样一封绝情信,吕不韦无言可辩,他后悔自己的失误,感叹自己的命运不济,但一切都晚了。不久他喝下毒酒自杀。
关于吕不韦之死,还有一种说法,他是在迁蜀路上服毒自杀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吕不韦得知迁蜀而自杀,未曾至蜀。
从吕不韦弃商从政,建立显赫功绩,到一再失误,落得悲惨结局,可以看出,他始终以商人投机的心态和赢利的价值观处理事务。他的谋略和活动能量都是超一流的,任丞相一职也名副其实,但他在处理个人问题上就不那么聪明了,他私心太重,有利就钻,见便宜就占,终于使嬴政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政治关系取代了情感关系,吕不韦晚节不保,身败名裂,为后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吕不韦是饮鸩自尽的。相国吕不韦因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劳,还有很多宾客辩士为他说情,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在正式继位掌权后,就将吕不韦革职,下令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一想到自己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毒酒自杀而死。1、吕不韦是饮鸩自杀而死的,表面上看吕不韦之死是嫪毐事件的后续,实际上是因为吕不韦跟嬴政政见不和。嫪毐能跟赵太后通奸,完全是因为吕不韦从中操作;但是吕不韦的真正死因是他想采用《吕氏春秋》治理秦国,而嬴政想用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嬴政发现吕不韦的政治纲领无法改变后,剥夺了他的一切官职,让他回洛阳老家养老;吕不韦回了洛阳后大宴天下名士,继续宣扬他的政治纲领;嬴政担心吕不韦的影响力太大会动摇国本,于是勒令他全家迁往巴蜀;吕不韦惧怕嬴政诛杀他,于是当晚饮鸩毒而死。
2、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bai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