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阳修撰联: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 上联写登上岳阳楼看见洞庭湖烟波浩渺,而以“眼底风波,无时不作”,喻指人世艰难以及宦途险恶;下联写登楼者欲借云梦泽之水,洗尽心中的“块垒”。
“欲吞云梦”,化用唐代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泽,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块磊,同“块垒”、“垒块”。
垒块,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阮籍心怀不平,经常饮酒浇愁。后来经常用垒块(或块垒、块磊)来指代有才华得不到施展,无可奈何,借酒消愁。
简易来说就是指当时人世艰难,官途险恶,有才华得不到施展无可奈何借酒消愁,在岳阳楼写下此联。
2、清人王褒生所撰: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千古名联自然有其好的理由。对仗工整、结构相称、平仄相协、内容相关,表现出一种登楼感怀尽望古来贤达的磅礴与大气。豪迈豁达,挥洒自如。
3、还有一联,不知为谁撰写,但高挂在此楼正厅: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站在岳阳楼上,四周洞庭湖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天下百姓苦乐涌上心头,即讲的是范仲淹眼观四海众生,心忧百姓困苦,乐见民众安和。
4、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清,张照撰)
意思是洞庭湖往南可以通过湘、资、沅、澧四水进入到湖南的三湘大地,去欣赏潇湘月色;往北则可以通过长江进入到长江三峡中的巫峡,来欣赏巫山十二峰,一副对联概括了方位和两地的美景。
5、苍茫四顾,俯吴楚剩水残山,今古战争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事,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清,李秀峰撰)
显示了武将儒雅的本色,缅怀往事,用词造句浓丽多彩,与上联的风格截然相反,可见一个人的文风是多样化的。
扩展资料: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堪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以后,还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篇佳句。
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其次要数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
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此外,人们把范仲淹作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了《岳阳楼记》和邵竦篆刻并称为“天下四绝”,并树立了“四绝碑”至今保存完好。
岳阳楼大门上的对联如下:
1、岳阳楼对联:作者——佚名上联:岳阳楼头望岳阳,登高而望;下联:洞庭湖畔赏洞庭,侧耳相听。
2、岳阳楼对联:作者——佚名上联:岳阳楼高巴蜀秀;下联:潇湘水满洞庭春。
3、岳阳楼对联:作者——佚名上联:倚剑孤吟,有客如闻仙乐;下联:俯天下视,何人敢刬君山。
4、岳阳楼对联:作者——佚名上联: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下联:子美诗,希文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5、岳阳楼对联:作者——佚名上联: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下联: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
6、岳阳楼对联:作者——佚名上联:铁笛横秋,九曲江河淘万古;下联:羽觞醉我,一楼风月管重湖。
7、岳阳楼对联:作者——佚名上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下联:万家忧乐到心头。
8、岳阳楼对联:作者——佚名上联:诗惭杜叟,文愧范公,我来敢挥毫,空怀千古无双士;下联:地坼楚吴,气吞云梦,此去难为景,曾上九州第一楼。
岳阳楼里的对联有很多,有短有长,长的如“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散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涯疆,潴者,流者,峙者,慎者,此中有中意,问谁领会得来?”。
1、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 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2、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4、荆楚无双地,湖湘第一楼。
5、岳阳楼高巴蜀秀,潇湘水满洞庭春。
6、登山上衡岳,泛湖入洞庭。
————————————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