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受想行识意思分别指:
1、色: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香、味、触,所知的外镜,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2、受: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以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有苦、乐、舍、喜五种性质。
3、想:心之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4、行: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成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5、识: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以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齐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即是我们一种心念,它一直执着有一个“我”。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镜;能够知觉外界境界的心,称为识。
色受想行识深层含义
这五蕴中,色是物质基础,受、想、识三者是感受与精神层面;色、受、想、识四者是空间存在概念,行是时间概念,指色、受、想、识的变迁过程。
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蕴,以维持生命的存在。
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为之奔波不停,片刻不能止息,这就是苦,苦的根源是无常。
色、受、想、行、识是一个佛教用语,是“五蕴皆空”中“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扩展资料: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色”。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这叫色。我们也都能看到外界的一切现象,听到外界的一切现象,乃至于作用外界的一切现象,这都叫色。
“受”。由色生受,受是感受,没有感受我们就不会有思想,没有感受我们就不会有情感、作为、信心、耐力、关爱、救度、施舍、帮助,这都是由受带来的。
“想”。以往的想都是很不现实的。如“想一夜之间成为富翁。”这个想是空洞的。想必须是建立在实际能够操作出来的一个现象才能成为现实。
“行”。想深了,想什么深了呢?因为受。为什么有受呢?因为有色。每人都有身体,身体是什么?这就是行。
“识”。识是“色”的一个果——结果。就是说有这个色,由色变成受,加深了。要是不谈受,只谈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