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3、“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4、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指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不了解,完全不知道;匆促间,突然;无为县方言,不经常,偶尔,元曲中常见。《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三不知”同“一问三不知”,指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不了解,完全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载于《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
“一问三不知”原义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后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中可作分句,含贬义。
“一问三不知”的运用示例:
(1)现代·老舍《骆驼祥子》:“自己顶好学拉磨的驴,一问三不知,只会拉着磨走。”
(2)现代·马南邨《燕山夜话·变三不知为三知》:“遇到别人问起许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他常常一问三不知。”
(3)现代·叶文玲《小溪九道弯》二:“葛老司一没‘参派’,二没‘观点’,稀里糊涂的一问三不知,酒倒吓醒了一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不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一问三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