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陀兄长提婆达多的生平简介

离婚证照片2023-02-05  25

提婆达多,梵名Devadatta,巴利名同。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陀之兄长(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阿难陀兄长提婆达多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提婆达多的生平简介

根据佛典记载来看,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名字有“天热”、“天授”等意思。关于他的父亲,有斛饭王之说,也有甘露饭王、白饭王之说,甚至还有善觉长者之子的说法,总之各种经典记载并不一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提婆达多和佛陀释迦牟尼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他们有个共同的祖父,即是师子颊王。

据佛典记载称,提婆达多生于四月初七,身高一丈五尺,相貌端正。小时候经常和佛陀一起读书和习武,而且经常和佛陀竞争。其后佛陀成道后,他也归于佛陀门下,潜心修炼。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之后,由于得不到圣果,他心生恶念,在十力迦叶处学到了神通,带着五百弟子另立门派。

提婆达多收到了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的供养,并要太子诛杀自己的父亲。同时他还想尽方法,要将佛陀致于死地。因此他犯了“五逆罪”。所谓的“五逆罪”,即是提婆达多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事,用来破坏僧团和杀害佛陀的行为。在最后一次,他将自己的十个指甲上涂满了毒,想要抓破佛陀的脚并杀死他。输不了佛陀的脚坚硬地像石头一样,他反而伤了自己的手,自己也因此丧命,死后坠落地狱。

提婆达多吃素

提婆达多是在佛教中提出吃素的第一人,也是和佛陀作对的一个手段。下面来看一段他和佛陀之间的对话。

有一次,提婆达多带着他的弟子一起去见佛陀,对佛陀说,你一向赞成那些少欲、知足、渐损(诸恶)、修头陀苦行、净信、减损(执着)、精进的人,现在我提出五戒,可以让人达到这个境界。

佛陀一一听取了他的五戒内容后,表示反对,说,我不同意五戒的内容,让人们想去干嘛就干嘛,我只是要求人们达到三个方面,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已杀。

提婆达多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向佛陀行礼后告辞,返回王舍城,对人们宣扬道,佛陀不同意这五戒的内容,但是作为我的弟子,我要求你们必须达到这五戒。

由此可见,实际上佛陀是不反对吃肉的。因为曾经佛陀为了悟道,过了六年苦行僧的日子,最后不仅把自己搞得心力憔悴,反而影响了 大脑 对悟道的思考。因此,佛陀认为,极端的修道,无法取得正果。他只要求弟子秉持中道,循序渐进。

在戒律方面,佛陀仅仅认为有三种肉不能吃,也就是当你看到、听到、或怀疑那只牲畜是为你宰杀的。除了这三方面以外,即所谓的“三净肉”是可以食用的。而相反,提婆达多提倡吃素,是为了显示自己在清规戒律方面比佛陀的更为严格,也是他作为一种针对佛陀的手段。

佛陀的对头提婆达多拥有神通的过程

提婆达多的神通,是通过阿难尊者习得的。原先在罗卫国的时候,佛陀的神力是第一,阿难是第二,提婆达多是第三。而且在佛陀悟道之后,阿难尊者成为了他的忠实追随者,而提婆达多由于修习十二年,没有证得罗汉果,因此想通过神通,来达到让世人尊重他的目的。

提婆达多首先找到了佛陀,对佛陀表明了他的心意。但是佛陀却对此拒绝,并对他说“你假使真的学到了神通,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你没有悟到苦、空、无常、无我的真谛,一切都是惘然啊。”

提婆达多对此并不甘心,他看到很多佛陀的弟子都已经拥有了神通,如“神足飞行”、“自在来往”等,他对此羡慕不已。在求佛陀未成的情况下,他马上又找到了释尊。结果释尊对提婆达多所言,和佛陀一般无二。

这让提婆达多更加求神通心切,他接着又去找了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这两个都和提婆达多是平辈,属于师兄弟。但是他们也拒绝了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并不甘心,接下来又找到阿难尊者,请求阿难尊者教他神通。阿难尊者性格比较温和,而且和提婆达多一样,没有证得罗汉果,因此提婆达多选中他,也是有一定的阴谋和目的的。

果然,阿难尊者没有多想,就把自己的神通全部教授给了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习得了阿难的神通之后,潜入山林修习,很快就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悟性,将神通之力融会贯通。在提婆达多习得神通后,便开始与佛陀为难,并几次企图加害佛陀没有得逞,最终死后下了地狱。

猜你喜欢:

1.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2. 厦门南普陀导游词3篇

3. 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简介

4. 印度教的社会是怎么样的

5. 阿弥陀佛的故事精选

取信未生怨

“如何才能使名闻利养增益?”

月下,提婆达多苦苦寻思。终于,他收拾妥当,连夜赶往王舍城......

阿阇世看着膝上这个众蛇缠腰的小童,心中疑惧丛生。

小童笑到:“王子可是畏惧我?”

“是的,我很畏惧。你是何人?”

“大威神者-提婆达多。”

“尊者,请现出本形吧。”

提婆达多弃舍童子身,立在阿阇世面前,着大衣,手持衣钵。

阿阇世被震撼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从胸间涌出。此后,他日夜以五百车乘着五百份乳粥供养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被利养、荣誉与名声所遮蔽,野心盘据其心,生出狂热的欲望:「我将统领比库众。」

也因此念头的生起,他的神通立即消失了。

那时,世尊住于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一些比库来见,将此事禀报世尊。

佛言:「诸比库!别羡慕提婆达多所获的利养、荣誉与名声。如同将恶狗鼻下的囊包刺破,只会使这恶狗变得更暴恶,只要阿阇世王子如现在般供养提婆达多,提婆达多的善业就会不断地消失而不是增长。如同芭蕉树结实后便导致自己的毁灭与衰败,提婆达多所获的利养、荣誉与名声,将导致他自己的毁灭与衰败。」

自取其辱

一次,世尊于座上受大众围绕而说法,国王也在其中。

提婆达多缓缓站了起来,冷然道:「世尊,你已风烛残年,老迈羸弱,你且休养,安住法乐,比库众由我统领,定将持续繁荣。」

「止,提婆,不要如此想。」

提婆达多第二次提出,同样遭到了世尊的拒绝,第三次提出时,世尊言辞犀利:「我尚且不会将比库众交付给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怎么可能交给你?一团唾沫!」

提婆达多的怒火燃烧起来,敬礼世尊后,右绕而去。他对世尊确实仇视了,如同他此刻对双贤也充满了恨与嫉妒。

世尊授权舍利弗进入王舍城去宣布对提婆达多的谴责。

愚者言沙门释子对提婆达多所获得的利养、荣誉与名声感到嫉妒。

智者言此事非同寻常。

诲弑父

阿阇世的宫中,五蕴燃烧的提婆达多,双眼被欲火染红,他正在丧心病狂的谋划着亘古以来那卑劣的行迹:以子弑父而为王,以徒弑师而为佛!

阿阇世还沉溺于对“大威神者”的信心中!

午时,他将一把匕首系在腿上,慌乱的闯进宫中,然后,没有然后了...........

部分大臣认为阿阇世、提婆达多与所有的比库皆应处死。

部分大臣则认为众比库并无过失,所以不应获罪,但阿阇世、提婆达多则应处死。

又有部分大臣认为无论是阿阇世、提婆达多或众比库皆不应处死,应将此事禀报国王,听旨行事。

「佛、法、僧与此何干?难道世尊没有在王舍城公开地谴责提婆达多吗?」

频婆娑罗王说出了看法,又对阿阇世询问到:

“你为何要杀我,王子?”

“我欲得王位,陛下!”

“既然你想要,那么,王位是你的了,就在此刻。”

频婆娑罗禅位了。

恶心出佛血

提婆达多在取得阿阇世的认可后,派出一位刺客。为了灭口,又增派了两人,四人,八人、十六人............

结果,刺客被世尊感化,且在听法后证得了初果。

世尊沿另外一条路将他送走,同样的事又发生在那二人,四人、八人、十六人身上。

提婆达多的奸计粉碎了,他怒火中烧,他要亲自取走如来性命!

他对如来存在认知障碍,他此刻仿佛愚钝、幼嫩、仰卧的婴儿妄图击杀雄狮,以青铜挑衅王者的行为,在他是常态,不足为奇!

那时,世尊在灵鹫山下经行。提婆达多爬上灵鹫山,对着佛陀推下了一块巨石......

两块突出的岩石夹住了这块巨石,但一块碎片还是击中世尊的脚而流血。

世尊仰头望去,对提婆达多说:「迷途者!你造了非福业;你怀恶心图谋人命,你已出如来之身血。」

世尊于是告诉诸比库「诸比库!提婆达多怀恶心图谋人命,已出如来身血,这是他所造下直接影响其来世转生的第一项行为。」

摩罗趁虚而入铩羽而归

那时,世尊之足被碎石所伤,身体被痛苦、刺扎、难忍、粗糙、不快与不乐的感受所扰。他正念、正知地忍受痛苦而不生苦恼,将大衣褶成四叠,采狮子卧姿,右胁而卧,将一腿置于另一腿上,保持正念、正知。

此时,摩罗来到眼前,以偈向世尊说:

「汝何茫然而躺卧?或汝耽着于作诗?

或达目标已无多?为何独住僻静处,

图睡眠懒散虚度?」

「我非茫然而躺卧,亦非耽着于作诗。

目标达成离忧愁。为慈悲一切众生,

我独卧于僻静处。」

此时,摩罗明白:「世尊已识破我,善逝已识破我。」伤心与失望的他,便立即消失了。

象王vs天中天

诸比库听闻提婆达多试图谋害世尊。因此围绕着、缠绕着,不断在世尊的精舍外护卫、吟诵、经行与其他活动。

世尊集合僧众,让他们放弃这无益的行为,并且发出狮子吼:

「过去、现在、未来!

在天、魔、梵的世界,沙门、婆罗门的时代!

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任何存在能以武力取走如来性命!

守护如来是错误的观念,如来是至尊、是禁忌!」

次日清晨,世尊与众比库一同入王舍城乞食。象师们见到他,便放出狂暴的象王那罗支梨。那罗支梨举起象鼻,竖起耳朵与尾巴,向世尊冲杀而来。

众比库看见它从远处奔来,规劝世尊避开。

「来,诸比库!汝等勿畏惧。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会发生的,没有人能以暴力取走如来的性命。当如来入般涅盘时,不会是因任何人的暴力使然。」

众比库第二次、第三次地劝说,都得到相同的回答。

愚者认为象王讲使如来死亡!

智者认为“象王”将支付象王!

在世尊的慈心遍满下,大象那罗支梨放下长鼻,走向世尊,站在他的面前。世尊以右手抚摸它的前额,并以偈说:

大象莫攻击象王,攻击象王是害已;

若欲杀死象王者,后世不得入善趣。

行事醉狂与放逸,放逸不得入善趣;

依循此见而行事,你将转生于善趣。

大象那罗支梨以鼻子吸起世尊脚下的尘土,将之散在自己的头上,之后,它后退而行,一直到世尊从视野消逝。它回到象厩,站到自己的地方,它由此变得驯服了。因此,人们那时唱出如下的偈:

有人使用棍杖,有人用棒与鞭;

智者驯服大象,无须使用刀杖。

人们愤愤不平,低声抱怨道:「这卑劣的提婆达多,险恶到要谋杀如是有大神通、大威力的沙门果德玛!」因此,提婆达多所得的利养与名誉减少了,而世尊的利养与名誉则增多了。

提婆达多的利养与名誉减少后,他与追随者常结伙到各家求食,并事先告知所想吃的食物。人们对此不满,低声抱怨道:「这些沙门释子如何可以结伙聚众到各家求食,并事先告知所想吃的食物。谁会不喜欢精致的东西,谁会不喜欢美好的东西呢?」那此少欲的比库也对此感到不满。他们将此事禀报世尊,世尊就问提婆达多:「传闻中的事情可为实情?」

「是实情,世尊!」

世尊诃责他,在说法后,告诉诸比库:「诸比库!今后我不允许有三人以上同在一人家吃饭。其因有三:防止心图不轨者并安抚如理行事者;防止有恶欲者组党结派而分裂僧团;哀愍施主人家。众人共食者,当如法治之。」

立五苦行

提婆达多到俱伽梨、迦留罗提舍、乾陀标与三闻达多处,说到:「来,诸友!让我们在沙门果德玛的僧团中制造分裂与不和。」

俱伽梨说:「沙门果德玛有大神通、大威力。我友!我们如何能办到?」

「诸友!我们可到沙门果德玛处,向他提出五点要求:

『世尊!世尊一向赞许那些少欲、知足、渐损(诸恶)、修头陀苦行、净信、减损(执着)、精进的人。世尊!现在五点可助人达到上述的目标,那将是有益的:

诸比库尽形寿当住于林中,住于村中者当受谴责。

尽形寿当乞食,受请食者当受谴责。

尽形寿当着粪扫衣,受居士施衣者当受谴责。

尽形寿当居于树下,居于室内者当受谴责。

尽形寿当不食鱼肉,食鱼肉者当受谴责。』

沙门果德玛不会赞同以上五点。我们则将这五点告诉人们,运用它们便可在沙门苟答马的僧团中制造分裂与不和。因人们向来钦慕自律之人。」

提婆达多于是与他的追随者一同来到世尊处,敬礼后,坐于一旁。如此作后便说:「世尊一向赞许那些少欲、知足、渐损(诸恶)、修头陀苦行、净信、减损(执着)、精进的人。现有五点可助人达到上述的目标……」然后,他一一陈述了那五点。

「够了,提婆达多!让欲住于林中者住于林中,让欲住于村中者住于村中。让欲乞食者乞食,让欲受请食者受请食。让欲着粪扫衣者着粪扫衣,让欲受居士施衣者得受施衣。我允许一年中八个月住于树下,但雨季时不得为之。我允许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已杀。」

提婆达多高兴又得意地说:「世尊不赞同这五点。」他与追随者便起身,敬礼之后,右绕而去。

回到王舍城后,他四处向人们宣传那五点:「我友!我们会见了沙门果德玛,要求他赞成这五点……」他讲到那五点,并断定说:「世尊未赞同这五点,但我们将受持这五点而住。」

这时那些缺少信心的愚者便说:「这些沙门释子勤修苦行,去除诸恶,但沙门苟答马却生活并沉浸在奢侈之中。」但那些具有信心的智者对此不满:「何以提婆达多企图制造僧团的分裂与不和?」

诸比库听到人们不满的声音,那些少欲的比库对此亦感不满,并将之禀告世尊。世尊问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你看来有意在僧团中制造分裂与不和,可是实情?」

「是实情,世尊!」

「够了,提婆达多!别试图在僧团中制造分裂与不和,破坏和合僧团者感招苦果直至劫尽,业成熟时生于地狱直至劫尽。但促使已破裂之僧团重新和合者则功德无量,将在天上享受最胜之福至劫尽。够了,提婆达多!别试图在僧团中制造分裂,分裂僧团是重罪。」

某个清晨,阿难入王舍城乞食。提婆达多见到他,便走上前去:“朋友,阿难!从今日起,我将离开世尊与比库众,于伍波萨他日自行伍波萨他,自行僧团之羯磨。”

阿难达尊者乞食毕回来,将此事禀告世尊。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善人为善易,恶人为善难。

恶人为恶易,圣人不为恶。

分裂僧团

下一个布萨日来到时,提婆达多怂恿支持五苦行的比库随他自立门户。那时五百位婆耆族的新戒比库出家不久,并无分辨力,认为:「此是法、律、大师的教导。」

他们因此取筹,僧团分裂正式生效,提婆达多带领五百比库离开到象头山。

提婆达多离开不久,世尊还住在王舍城灵鹫山。

黎明破晓,娑婆主梵天,神光照耀灵鹫山,他到世尊跟前,敬礼后,立于一旁。以偈对世尊说:

芦荟芭蕉与竹子,

生果实后则毁坏。

浪子由名声毁坏,

如生小马之母骡。

接着,世尊派遣舍利弗与摩诃目犍前去,他们开始讲法,使五百比库见法,劝回了他们。

俱伽梨唤醒提婆达多:「朋友,提婆达多!起来!舍利弗与摩诃目犍已带领诸比库离去!难道我未曾告诉你别信任他们,他们两人来意不善。」提婆达多听到这话,当下口吐鲜血。

据悉,提婆达多用了夜晚大部分时间,以法教示、劝导、激励、鼓舞诸比库。

之后还对舍利弗说:“舍利弗!比库众已离昏沉、睡眠,或许您愿意为诸比库说法,我背痛,愿稍息片刻。”

世尊于是开示诸比库:「诸比库!从前有几头象住在林中大池塘边,他们会入鱼池中,以鼻拔出莲茎,在水中洗涤干净后,放入口中咀嚼,吞咽入腹,不含泥垢。如此做对他们的外观与健康都有益处,既不因此致死,又不受濒死之苦。但有一些幼象,未经大象教导,擅入池中,以鼻拔出莲茎,但洗涤未净,便入口咀嚼,连泥垢一同吞咽入腹。如此做对它们的外观与健康都无益,因此致死与受濒死之苦,同样的,诸比库!提婆达多将因仿效我,困苦而死。」

仿效我困苦而死,犹如幼象咽泥垢;

当学象王食莲茎,注意除泥于河中。

佛陀八恶法开示

诸比库!比库若要堪任弘法之使命须具有八种特质。哪八种?此处有比库,能闻、能使人闻、能学、能记、能解、能使人解、善巧于(知)善伴侣与不善伴侣、不斗诤。比库若具有此八种特质,便堪任弘法之使命。舍利弗具有八种特质,故可堪任弘法之使命。」

于群众前不畏怯,言谈不失意不覆,

说无迟疑问不恼,比库如是堪任命。

「诸比库!提婆达多已被征服,其心为八恶法所覆盖,将不免堕入恶道,在地狱受一劫之苦,哪八恶法?有利养、无利养、有名声、无名声、有称誉、无称誉、恶欲与恶友。提婆达多将堕入恶道,在地狱受一劫之苦,因为他已被征服,其心为八恶法所覆蔽。

「诸比库!此八恶法,若单独或一起生起时,应即时克服。比库克服此八恶法时,其心应抱持何种想法?

此八恶法,若单独或一起生起时,如不即时克服,诸漏与热恼便会在心中生起。此八恶法,若单独或一起生起时,如即时克服,那么诸漏与热恼便不会在心中生起。所以,诸比库!你们当如是训诫自己:『此八恶法,若单独或一起生起时,我等应即时克服。」

「诸比库!提婆达多已被征服,其心为三恶法所覆蔽,将不免堕入恶道,在地狱受一劫之苦。哪三恶法?恶欲,恶友,以及在仅仅获得现世殊胜的神通后,便半途而废。」

不义之战

巴利经文中对提婆达多死亡的情形并未记载,根据注释书的描述,是大地裂开,将其吞没,卷入地狱,他将待在那儿直到下一个世界坏劫时,其所处之地狱亦坏灭为止。

根据注释书,而非经藏本身,频婆娑罗王退位之后,其子阿阇世将他囚禁起来,最终处死。

野心勃勃的阿阇世即位后,随即而来的便是一连串发生在摩竭提国与拘萨罗国这两个强国之间,亦即甥、舅之间的战争。

摩竭提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带领四军——象军、马军、车军与步军,行军至迦尸国,讨伐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他舅舅)。

波斯匿王王得到消息后,也带领四军,行军至迦尸国,迎战阿阇世王。

这两国王开战了,在这场战役中,阿阇世王打败了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撤回首都舍卫城。在舍卫城城乞食的众比库听到消息,将之报告世尊。

世尊说到:

「诸比库!摩竭提国阿阇世王,有恶友、恶朋、恶伴;拘萨罗国波斯匿王,有善友、善朋、善伴。但战败者的波斯匿王,将受苦而度过此夜。」

胜者招致敌人,败者受苦难寝。

只有舍胜与败,心平者可安眠。

之后,两位国王再次交战。在这场战役中,波斯匿王活捉阿阇世王。波斯匿王想:「摩竭提国阿阇世王在我未侵害他时来侵害我,但他仍是我的外甥。我何不没收他的象军、马军、车军与步军,放他一条生路?」众比库在舍卫城中乞食听到消息,将之报告世尊。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人随意掠夺他人,他人回报以掠夺,

被夺后再行掠夺。只要恶果未成熟;

愚者自以为好运,一旦恶果已成熟,

愚者便受于苦恼。杀害者得杀己者,

胜利者得胜己者,辱人者得辱己者,

恼人者得恼己者。业行之轮再转动,

被夺后成掠夺者。

注:

传说提婆达多是佛陀叔父斛饭王(或甘露饭王、或白饭王)之子,阿难尊者之兄!

提婆达多为了赢得阿阇世王子的心,曾化成婴儿躺在其怀里,任其抚弄,王子在亲吻逗戏婴儿时,其唾沫流入婴儿口中,所以佛陀对提婆达多有此呵斥:一团唾沫!

五逆重罪必堕无间地狱:杀父、杀母、杀阿拉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阿阇世的母亲为韦提希夫人,因此他又名「阿阇世韦提希子」!

提婆达多还故意犯戒,挑衅莲花色比库尼,并一拳把这位阿罗汉打死!

因此犯了三重罪:杀阿拉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54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