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之父是谁,有哪些作品?

中央候补委员2023-02-05  32

“中国电影之父”是郑正秋,曾经担任《火烧红莲寺》第一至第四集、《挂名夫妻》、《掷果缘》、《难夫难妻》等影片的编剧;曾经导演过《姊妹花》、《白云塔》、《血泪碑》、《难夫难妻》等,还曾在电影《苦儿弱女》、《诱婚》、《掷果缘》中扮演角色。

他编导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他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摇篮;他始终坚持“教化大众”的编导理念,始终摸索一条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民族文化道路,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民族化,寻找了一条道路,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发展打下了基石。

并不是黎民伟。

有说是黎民伟

很多人对早期的中国电影贡献良多,却只有一个人脱颖而出,他就是黎民伟。 《黎民伟:中国电影之父》呈现黎民伟早期为了追求制作电影的兴趣,不惜进行革命般的奋斗,以及探索他在香港和上海两个主要城市,建立早期中国电影的企图。

集制、编、导、摄、演於一身的黎民伟,生於日本横滨,在香港成长,毕生致力於以电影启导民智,发扬文化与艺术。

不过根据花城出版社新出版的《香港电影第一案》,读后让人震撼,八十多年假案,至今才大白于天下。《第一案》有两大功绩,一是抽丝剥茧,不屈不挠,史海钩沉,把黎民伟从“香港电影之父”、“中国电影之父”的神坛上“请”下来。

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这一说法乃是误读,其即便“香港电影之父”这个称号也是莫须有的,属革命时期有心人之操作。

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  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贡献巨大、揭开中国电影创作序幕的郑正秋;一个是第一个涉足电影有关工作的任庆泰

袁乃晨,1919年12月生,中国电影导演,中国电影译制片之父[1]

。河北雄县人,1935年到北平就读于知行实习学校。翌年转入北平念第一中学,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袁乃晨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1952年11月任中央电影局翻译片组组长。1954年1月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副导演。1956年8月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1983年9月离休[2]

2015年10月5日,在长春逝世,享年97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47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