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西体是宋初最流行的诗歌流派。因《昆西赏歌集》而得名,该集是宋初17名亭台官员和朝臣演唱的诗集。其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仪、、钱。是晚唐五代诗风的延续。晚唐诗人大多在艺术上模仿李商隐,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他的诗歌雕琢华美,音调铿锵,辞藻华丽,节奏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理和李典的艺术特色。然而,从整体上看,昆西诗歌的思想性较差,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中国北宋初年,一直追求华丽辞藻、工整对仗的诗风。宋初,杨仪、和钱于景德镇二年(1005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在皇帝藏书秘阁中聚会,整理历代王公大臣事迹,题“元贵,书之都”。他们把业余时间写的赏诗收集起来,编为《昆西赏集》。
这本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生纷纷效仿。它被命名为昆西风格,在宋初流行了几十年。《昆西诗集》收录了17位作家的250首现代诗,其中包括杨仪、和钱的202首。杨仪在《昆西赏唱集序》中主张“重温遗志,研究前作,充实前作”,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因此,杨、刘、钱等人最能代表的风格。
昆西诗人李商隐,一个宗法制的人,也研究过唐颜倩。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技巧纯熟,善于在诗歌中收集前人的典故和佳话,从而寓意深刻。其作品总体和谐优美,用词优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他们不满足于白诗的质朴,也不满足于晚唐的死气沉沉。他们主张向李商隐学习,主张诗歌要有深刻的语义,华丽的辞藻,优雅的引语。双重整洁。
由于昆西风格的作家大多社会地位高,生活优越,所以他们的文字很少有现实内容,而且多为酬歌。此外,昆西诗人只是一味模仿,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使用李商隐的诗词、典故、词句,因此被讥讽为李商隐衣衫褴褛,甚至被复古派的石碣攻击为怪现象。此后,欧阳修、梅等人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但风格走到了尽头。
内容空洞的风格空,片面追求李商隐精致的雕刻和唐铿锵的节奏,严重脱离社会生活。许多进步作家竞相亡羊补牢,大力呼吁改革文风,由此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改革运动,直接影响了宋代各种文体的发展。
在流行了半个世纪的白话文体诗走向低俗庸俗的宋初,以杨仪为代表的昆西体的出现,强调纹饰,运用了很多故事,一方面是宋初合唱诗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对这种低俗浅薄的合唱诗风的刻意反应。与宋初白体、晚唐体相比,昆西体具有殿堂大、气象广、思想深的特点。它往往能以一件事、一个话题的真实和现实两方面来涵盖过去和现在,它注重措辞的深刻和奇妙的含义以及清晰和陡峭的感觉。
昆西诗人讲究修辞,讲究格律和借代,音节铿锵,工整多彩,富有感情,然后以书为诗,主要表现为诗中大量的典故。以学为诗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对宋代以后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昆西体作为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或诗歌思潮,体现了当时的诗歌走向,是宋诗形成自身特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