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通过于2001年5月22日,2004年5月17日生效,11月11日对中国生效。首批被禁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为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和非故意生产的副产物三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与常规污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更大:在自然环境中滞留时间长,极难降解,毒性极强,能导致全球性的传播。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巨大。很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POPs:
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二恶英(多氯二苯并-p-二恶英)、呋喃(多氯二苯并呋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