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一个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1]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扩展资料: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
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炎黄子孙。
原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人数成为最多的民族。
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以农业为主,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农业生产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扩展资料:
1、农业:汉族及其祖先,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农时、改良土壤、轮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选种、培养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各民族中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和学习耕作技术。创造了在古代堪称水平很高的产量。
2、手工业:古代科学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商业:商业的发达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中晚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手工业工场与商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汉族聚居的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