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是怎么形成的

二寸照片像素2023-02-05  17

地壳是由大块坚硬的固体岩石形成,然后外层慢慢碎裂,越来越小,最后形成石块,卵石和沙砾。苔藓类生物在空气中获得太阳能,进而分解岩石。当苔藓死后变成粉末状,这种粉末中包含它们从岩石中吸收的矿物质,经过多年堆积,最后变成土壤。

土壤不仅帮助我们种植更好的农作物,也是地表存储水分的关键。好的土壤就像一块吸收雨水的大型海绵,对于回收和储存养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从世界范围看,我们并不缺泥土,我们需要的是优质的土壤。但是产生优质土壤的过程非常漫长。现在机械化耕作普遍,产生的速度赶不上使用的速度。

除了大量耕作使用外,许多类型的土壤退化用眼睛根本是发现不了的,只有把当地的农作物拿去检验,才会看到土壤之中有机碳的损失和污染的累积。

污染的原因各种各样。

比如酸化、涝渍、盐碱化……这些原因不断影响着全球土壤,降低了其维持植物生命和种植农作物的能力。

集约化农业的传播,森林砍伐和工业活动加速了土壤流失,耕作方法破坏了土壤原有的自然结构,杀死其中重要的细菌和真菌,泥土更容易被水冲走。

在极端的情况下,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因为土地荒漠化而流失,换而言之相当于损失2000万吨的谷物。

不仅如此,城市大面积地浇灌沥青和混泥土也将原有的泥土封堵于地下。

对土壤最好的定义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摸上去,不像石头那么硬。它在地球上的分布也很不平衡,厚度从数厘来至两三米不等。有的地方土很厚,有的地方却基本上没什么土。

比如,登上智利安第斯山顶的岩石高台,会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那里的植物中有很多是食肉的!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流水冲蚀使那里的土壤层太薄,植物无法从中得到足够的养分。而我们的稻米、小麦不能到处捉虫子吃,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有充足的土壤。

古希腊人认为,世界是由土、水、火和空气四种元素组成,石头当然是由“元素土”构成。但事实上,土是由石头变成的。地球上是先有石头后有土。士壤的主要成分是一小粒一小粒的石头。因为火山、地震、植物根系作用、风吹雨打和热胀冷缩,石头逐渐碎裂变成小颗粒,形成了土壤的主体。

土壤形成时间很长,但并不是地球所独有,月球和火星上也有土壤――如果把土壤简单地定义成微小的矿物颗粒的话。月壤中矿物颗粒的来源主要是因撞击而破碎的月岩和陨石。它们是构成月壤的主要成分。月岩由于热胀冷缩的长期作用自身发生崩解,以及月球上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和岩石碎屑也是月壤的来源之一。而火星土壤的形成还要加上大气流动的风化作用。

但是,如果你能抓起一把月球或者火星上的土壤来看,会发现它们和地球的土壤基本不是一种东西。比较月球和火星的土壤,你才会真正注意到地球土壤的精华――腐殖质。

腐殖质是生物改造地球环境,同时又受益于这种被改造的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土壤是有机质,包括落叶、动物尸体之类的东西,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复杂而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如果你是植物的话,一定觉得这些字眼听上去很可口。腐殖质正是植物能“吃进口”的“菜”,腐殖质里包含两种能够溶于水的大分子酸性物质“胡敏酸”和“富里酸”。植物可以通过吸水把它们吸进去,就像我们喝粥一样。同时,腐殖质又是一种胶体状,它能让土壤更有黏性,从而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可以提高黏重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气性,改变砂土的松散状态。同时,由于它的颜色较深,有利吸收阳光,提高土壤温度。正是因为腐殖质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形成,所以,好的土地可谓“可遇

土的结构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状结构。

单粒结构是由于粗大的土粒在水中或空气中下沉而形成,显著特点是土粒间没有联结存在,或联结非常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土粒在空间的相互位置和土粒的粒度和形状决定了单粒结构的土颗粒密度。

蜂窝状结构是粘土矿物片在连续沉积过程中,主要以边一粒接触形成链状体,很多链状体围成多边环状而形成的。蜂窝结构的土有较大的孔隙,但借助其粒间联结,可承担一般的静荷载。

絮状结构是粒径极细的粘土颗粒在水中长期悬浮并在水中运动时,形成小链环状的土集粒而下沉,一个小链环碰到另一个小链环时相互吸引,不断扩大形成大链环状。

扩展资料

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的形成过程不同,在形成机制上有很大的差异。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体通常是由单粒黏结而成的、或是土体沿一定方向破裂而形成的。形成机制比较简单,故形成的孔隙度较小,而且孔径大小比较一致。只有团粒结构具有比较复杂的形成机制。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单粒凝聚成复粒;第二阶段则由复粒相互黏结,团聚成微团粒、团粒,或在机械力作用下,大块土垡破碎成各种大小、形状各异的粒状或团粒状结构体。

在自然状态下,土粒与土粒相互垒结成黏团,黏团再次团聚成微团粒,微团粒进一步团聚成团粒,微团粒结构体是形成团粒结构的基础。微团粒的数量在水稻土的耕层中大量存在,对水稻土的肥力影响较大。许多研究表明,微团粒结构是衡量水稻土肥力和熟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单粒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蜂窝状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絮状结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39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