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任何企业,都只有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才会有活力,才能正常发展。国营企业或国有企业听起来是一个正规企业的名称,而在事实上它们恰恰是作为生产组织存在的;相反,生产队听起来只是一个生产组织的名称,而事实上它恰恰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那么,呢? 在一般的经济类辞典中,很难找到明确的定义,但由李炳炎编写的《中国经济大辞典》却有这一条目。 《中国经济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具备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所必须的自主权和自行支配的资金,独立核算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经济实体限定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不错,如果一个企业是私营或个体企业,它当然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企业的资产来承担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但如果企业占用的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在有自主权的条件下,盈利了,职工和管理人员可以受益,而亏损了的却是公有资产,割的是别人身上的肉,所谓“独立核算”只是一句空话,又怎么能自负盈亏呢?很显然,以上定义是不正确的,至少它不适合公有制企业。 那么,到底呢? 我们知道,科斯的企业定义是从市场经济出发的。同样,我们也从市场经济出发来认识经济实体的基本概念和公有制企业的经济实体性质。 要明确经济实体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两重性。 就象商品具有两重性一样,生产商品的企业也是具有两重性的。任何企业,就其形成某种使用价值、满足某种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它是由市场、产品、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多要素,生产、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和产、供、销等多环节构成的一个转换系统。一个企业要能够正常发展,就必须满足顺利实现信息转换、市场转换和生产转换的一切要求。我们把这种由使用价值的形成需要决定的企业属性称之为企业的自然属性一。企业的自然属性一方面因为产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也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有所变化,因此,它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任何企业,就其形成某种价值、满足某种生产主体特定利益要求的角度看,它总是特定生产主体实现其生产目的工具,企业的性质因生产主体及其生产目的的区别而不同。我们把这种由满足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的价值运动形成需要决定的企业属性称之为企业的社会属性。由于企业的生产主体总是唯一的,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企业的社会属性具有单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任何规范的企业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都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企业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有机体。企业两重性则是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当我们谈到生产力时,现实的生产力发展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发展要求通过企业的自然属性得到体现。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企业的自然属性也表现出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由生产力结构特征决定的发展要求通过企业的社会属性得到体现。现实的生产力总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社会所有制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决定了社会生产主体及利益要求或生产目的,而特定利益主体的生产目的通过企业的社会属性,通过价值运动的性质和特征得到体现。由于生产力结构在某个社会形态中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由生产力结构特征和社会所有制决定的企业社会属性也具有单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当我们了解了企业的两重性之后,就可以给经济实体下定义了: 所谓经济实体就是企业作为某种特定生产主体满足其利益要求的工具存在和发展的性质与特征。一个企业要能够满足某种生产主体特殊的利益要求,就必须形成某种规范的价值运动,因此,所谓经济实体也就是企业价值运动的性质和特征,它的基本问题是有没有价值运动?是何种性质和特征的价值运动?价值运动是否规范等等。如果一个企业具有完整规范的价值运动,我们就说这个企业是经济实体,或者说这个企业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相反,如果一个企业不存在以某种生产主体利益要求为核心的价值运动,或价值运动不完整、不规范,我们就说这个企业不是经济实体或不是规范的经济实体。 一个企业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我们可以从一个方面来判断: 第一,要看这个企业是不是一个生产组织,有没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运动。一个企业可以是生产组织而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但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却必须是一个生产组织,一个为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组织。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离开了完整的使用价值运动,企业价值运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当然也谈不上经济实体性质和特征了。 第二,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明确的、唯一规范的内部的生产主体。主体要明确,是说企业到底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还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必须明明白白;主体必须是唯一的,是指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主体:要么是资产所有者,要么是劳动所有者;主体要规范是说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资产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必须是企业生产结果的直接承受者,企业经营收入的自然波动能够直接引起资产所有者或劳动所有者的利害变化;最后,生产主体存在于企业内部,而不是企业外部。改革前的国营企业在形式上是有主体的,这个主体就是国家。但是,国家不是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它没有获取剩余价值的欲望,而且,这个主体不是在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外部。这也是国营企业机制失效的根本性原因。 第三,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体现生产主体特殊利益要求的完整的价值运动。一个企业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关键要看它是不是包含有完整的以某种主体利益要求为核心的价值运动,所谓的经济实体主要是指这种价值运动而言。资本主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所以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就因为这些企业都包含了完整独立的剩余价值运动;改革前的国营企业所以只是一个生产组织,就因为国营企业不包含独立完整的价值运动。 第四,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与价值运动相适应的管理运动。价值运动要顺利进行,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活动来保证。因此,有没有与价值运动相适应的管理运动也是企业能否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最后,看一个企业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还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建立能够体现生产主体特殊利益要求的企业制度。只有建立了与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企业才可能形成规范的价值运动,只有建立了与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形成规范的管理运动,也就是说,建立体现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能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总起来说,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是不是一个生产组织,这是基础;有没有建立全面体现生产主体利益要求的企业制度则是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有没有明确规范的内部生产主体,有没有完整规范的价值运动和相应的管理运动则是经济实体的基本内涵。改革前的国营企业,听起来是正规的企业,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国营企业是“国有国营”,企业并没有内部的生产主体;又因为企业的盈利归国家所有,职工工资也国家计划统一确定,企业也不存在独立的价值运动,因此,国营企业只是一个生产组织。相反,生产队听起来是一个生产组织的名称,但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生产队首先有明确的生产主体,这就是社员,社员的收入来源于自己的生产成果,收获好就多得,收获不好就少得,在价值运动上完全是独立的。因此,生产队却是真正的经济实体。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能够成为生产主体的只有两种人: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私营企业中,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当家作主,作为生产主体只能是资产所有者,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在社会主义国家或在公有制企业,是工人当家作主,作为生产主体的只能是劳动所有者,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由此我们不难知道,现代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也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形成以资产所有权为核心的价值运动的企业,我们称之为生产资料实体,简称为资产实体:其中,我们把由单个资产所有者独资经营的经济实体称为简单形式的资产实体,而把多个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经济实体称为结合形式的资产实体;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形成以劳动所有权为核心的价值运动的企业称之为生产劳动实体,简称为劳动实体:其中,我们把单个劳动所有者经营的经济实体称为简单形式的劳动实体,而把多个劳动所有者合作劳动的经济实体称为结合形式的劳动实体。与经济实体的两大类别相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也可分为两种:我们把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称为产权企业制度;而把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称为劳权企业制度。 所谓经济实体原理就是以上内容,它包括一个定义,五个方面,两大类别和两种制度。运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对所有企业进行诊断和改革。
经济实体是指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原企业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创办的独立核算、产权明晰并逐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企业。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
扩展资料:
经济实体的功能:
一、生活资料
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二、生活水平
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
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三、综合素质
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实体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
实体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与实体产品生产行业相对应的,是非实体产品的服务行业,包括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娱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教育科研、生活服务、公共服务等等行业,可以称为服务经济。
实体经济的概念阐述
实体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概念,应该从经济特征的角度来界定,才能够真正揭示出实体经济的本质。经济行为的本质就是通过创造价值和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行为,就不属于实体经济范畴,而是属于投机经济和泡沫经济范畴。
投机经济不能增加社会的价值和财富,只是分配社会价值和财富,因而不属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虽然表面上增加了社会的价值和财富,但并不是真实地增加,只是纸面上的价值和财富,最终会消失的泡沫价值和财富,所以,也不属于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