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声,(阴平,或平调,“ˉ”);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具体解释如下:
1、第一声:阴平,是中古汉语八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之一,也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之一 ,第一声,阴平声高而平,音高不变;
2、第二声:阳平是汉语调类的一种,是从低向高的升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调类系统中又被称为第二声,调值用五度标记法可以标记为35。而方言中的阳平的调值与普通话不一定相同;
3、第三声:指的是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第二声,也指普通话的第3声。《玉钥匙歌诀》等均有相关记载;
4、第四声:去声指汉语平上去入4声中的第3调,也指普通话4个声调中的第4调。普通话语音把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去声是全降调。
普通话有四种基本的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习惯上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也称四声。其调值用五度标记法可以分别标记为55、35、214、51。
扩展资料: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习惯上分别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另外,普通话和方言的调类一样,但调值有时有差别:
如普通话的阴平调值为55,而客家话的阴平调值为44,潮州话的调值为33。又如普通话的阳平调值为35,而粤语的阳平调值为21,客家话为11,潮州话为55,等等。调值需要与调形、调势、调位等的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
声调就是物理声学上的“基频”、它是由声振动频率决定的。声调的高低升降就是“音高”的高低升降。它可以表现出音节的高低抑扬变化。普通话语音把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阴平声高而平,阳平声是中升调,上声是降升调,去声是全降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平 (汉语声调之一)
百度百科-阳平 (语言学术语)
百度百科-上声
百度百科-去声
拼音上“第一声”“第二声”:阴平(ˉ)、阳平(ˊ)
拼音声调是指普通话中的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第一声),用“ˉ”表示,如lā;阳平第二声,用“ˊ”表示,如lá;上声(第三声),用“ˇ”表示,如lǎ;去声(第四声),用“ˋ”表示,如;là。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若有两个韵母(元音),且第一个韵母(元音)为i、u、或是ü时,则将声调标示在第二个韵母(元音)上。其余状况下声调皆应标示于第一个韵母(元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