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蜀山旁门之祖2023-02-05  37

鲁庄公是一个平庸但不昏庸,虚心纳谏,但目光短浅的君王。鲁庄公,姬姓,名同,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

鲁庄公在政治上目光短浅,草率鲁莽;军事上又急躁冒进,缺乏谋略,有勇无谋。但他能够察纳雅言,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对曹刿的提议能够采纳,言听计从,不以曹刿的身份卑微而排斥他,对其能够从谏如流,宽宏大度,善于用人。鲁庄公是一个少谋但明理,急躁但贤能的君王。

曹沫劫盟。

鲁庄公十三年(前681年),齐桓公再次攻打鲁国,鲁军将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割地请和,会齐桓公于柯。曹沫于会上劫持齐桓公,逼其同意退还齐国侵占鲁的土地。

但齐桓公很快反悔,又准备杀死曹沫,管仲劝谏说:“不把汶阳之田还给鲁国,只是逞一时之快。倘若因此失信于诸侯,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最后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鲁庄公曹刿论战人物形象:

鲁庄公: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

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因为《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目的在于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曹刿论战的白话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不是昏君,因为:

其一:鲁庄公敢于迎战强敌齐国。

公元前684年,齐强鲁弱。齐国攻打鲁国,国难当头,鲁庄公没有软弱屈服于外来强势,而是主动打击侵略者。这一点证明鲁庄公有胆有识,并非无能之人。

其二:鲁庄公懂得人心的重要。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三点:

(一)、鲁庄公重视与手下的关系。有钱财宝物不独享,而是分给手下大臣和武将。一个好的国君,他所统治的地盘一定是要人心上下团结的。这首先就要从领导集团做起,如果国君吝惜财物,不肯奖赏他人,自己的臣子也不会服从自己。能得到自己属下的“心”,才能使国家稳定,属下也会尽心尽力辅佐君主。

(二)、鲁庄公非常讲究诚信。祭祀神灵时,祭品数目不虚报,在对待曹刿尖锐的问题面前如实回答。这些都可以可以体现出鲁庄公的诚心。无“信”者,失天下,有“信”者,得人心。一个国君若在对待本国事情的时候讲信用,这样他的属下和人民才会信任他,支持他。

(三)、鲁庄公知道民心的重要。一个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能够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实属难得可贵。他能把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人民才能够服从他,归顺他。连鄙夷“肉食者”的曹刿也用“忠之属也”赞美他,可见鲁庄公重视民心,也深得民心。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鲁庄公的为人:不吝惜私人财产,能使君臣和睦,讲诚信,取信于民,深得民心。这足以证明鲁庄公不是无谋国君,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

其三:鲁庄公知人善任,能听取他人建议。

我们可以从文中得知,曹刿是一介平民,鲁庄公是一国国君,两人身份天差地别。鲁庄公若想杀死曹刿,就如同杀死一只小虫般简单。但是鲁庄公有没有因此就摆出国君的架子,对于曹刿的建议不理不睬甚至轻视曹刿呢?显然没有。相反,战前虚心的请教曹刿,战中及时听取曹刿正确的建议,战后耐心询问曹刿胜利的原因,总结战胜的经验。这些无不体现出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纳谏。一个国君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手下的人才“优劣得所”,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通篇来看,若说曹刿是匹“千里马”,那么鲁庄公显然就是那伯乐,可见他并非无知之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27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