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害品主要是指进入人体后累积达到一定的量,能够与体液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者生物物理学变化,从而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者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物品。
毒害品按照其口服摄入、皮肤接触和吸入烟雾或者粉尘三种施毒方式所显示的毒性进行分级的标准,见表1-8。
表1-8 口服摄入、皮肤接触和吸入粉尘或烟雾确定分类的标准
注:粉尘和烟雾的毒性标准是基于1h暴露过程的LC50数据,如果能够获得这种资料即可使用,但如果得到的LC50数据仅涉及4h暴露于粉尘和烟雾中,那么这个数据乘以4,所得结果可以取代上述数据。即LC50(4h)×4被视为LC50(1h)的相应值。
对于具有毒性蒸气的液体,其危险级别按照20℃时标准大气压力下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有的液体饱和蒸气的浓度rriL/m3来区分,用V表示,其分级标准见表1-9。
表1-9 具有毒性蒸气的液体分级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有催泪性蒸气的液体、闭杯闪点低于23℃的液体,其危险级别最低不应低于二级。蒸气的吸入毒性标准是基于1h暴露过程的LC50数据,若能够获得这种资料即可使用,但是如果得到的LC50数据仅涉及4h暴露于蒸气之中,那么这个数据可乘以2,所得结果可以代替上述标准。即LC50(4h)×2被视为LC50(1h)的相应值。
1、爆炸品
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
3、易燃液体
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这类物品易于引起火灾。
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这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
6、毒害品
毒害品指进入人(动物)肌体后,累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7、放射性物品
它属于危险化学品,国家还另外有专门的“条例”来管理。
8、腐蚀品
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伤的固体或液体。
扩展资料:
危险化学品安全职责:
1、危险化学品仓库保管员应熟悉本单位储存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保管业务知识和有关消防安全规定。
2、危险化学品仓库保管员应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储存管理制度。
3、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的出入库手续,对所保管的危险化学品必须做到数量准确,帐物相符,日清月结。
4、定期按照消防的有关要求对仓库内的消防器材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定期更换。
5、定期对库房进行定时通风,通风时不得远离仓库。做到防潮、防火、防腐、防盗。
6、对因工作需要进入仓库的职工进行监督检查,严防原料和产品流失。
7、对危险化学品按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分垛储存、摆放。留出防火通道。
8、正确使用劳保用品,并指导进入仓库的职工正确佩带劳保用品。
9、定期对仓库内及其周围的卫生进行清扫。
10、按时完成厂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有物理、健康或环境危险的性质3大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很难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例如,甲苯替代喷漆和除漆用的苯,用脂肪族烃替代胶水或粘合剂中的芳烃等。
危险化学品的防护措施:
1、通风
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2、变更工艺
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很有限,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有害化学品。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
3、隔离
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危险化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