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指的是那三个地方?

仙丽施2023-02-04  26

三晋大地不是指那三个地方。

三晋有两种意思:

1、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

2、是指山西省。

扩展资料:

三晋文化

从现有的文献看,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

北方方面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显的“入世”倾向。

南方一系则为庄子代表,发展《老子》去“欲”之说,进而将“长生久视”的取向扭转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

北方系的三晋的一支有《文子》一书。过去普遍认为《文子》是伪书,是后人摘抄《淮南子》凑成的篇章。

《文子》主要从《老子》的无为、尚虚、贵柔及主在人后的宗旨出发,推阐出一番道家的治世之道。

古本《文子》假托周平王与文子对话。学者认为,这不是无谓的设辞,文子是晋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学术背景正以三晋的史学为背景,这与我们对老子学术背景认识有一致处。

而且,据魏启鹏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学的内容,即是说文子之学在北方的影响直至秦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晋

“三晋大地”有两种意思:

1、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

2、指山西省。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

相关历史介绍:

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一个开始,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

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

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

三晋大地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第二种是指山西省,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

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现在三晋统指山西。

山西省的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头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省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句注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脉及其所属的历山,析城山等。

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14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