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在宿主的特定环境和部位,与宿主直接或间接接触时所产生相互反应的能力。生物相容性是材料在生物体内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能耐受宿主各系统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不被排斥和破坏的生物学特性,又称为生物适应性和生物可接受性。材料与宿主产生相互作用所涉及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和生物电学三个反应系统。
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反应的一种概念。一般地讲,就是材料植入人体后与人体相容程度,也就是说是否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作用。
生物相容性分为两类: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组织相容性:材料与组织器官接触时,不能被组织所侵蚀,材料与组织之间应有一种亲和能力。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布窄或有交联结构的材料,组织相容性较好。其顺序由好到差依次为:硅橡胶、聚四氟乙烯、聚乙烯醇、聚丙烯晴、聚酰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
血液相容性:材料与血液直接接触时,与血液相互作用不引起凝血或血栓、不损伤血液组成和功能等的能力和性能。在材料的表面首先吸附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继而血小板在材料表面黏附、聚集、变形,同时血液内一系列凝血因子被激活,从而引起血栓的形成;溶血、白细胞减少等细胞水平的反映;免疫成分的改变、补体的激活以及血小板受体、二磷酸腺苷(ADP)和前列腺素的释放等分子水平的反映。
生物相容性概念
医疗器械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植入体对于宿主的影响以及宿主对于植入体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大部分的变化对生物体都有不利的影响。
国际标准ISO10993-1是由ISO/TC 194国际标准化组织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ISO10993的总题目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有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实验选择指南、动物福利要求、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细胞毒性试验体外法、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临床应用、与生物实验有关的材料降解、刺激与致敏试验、全身毒性试验、样品制备与标准样品。
什么部门可以对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开展检测?
中科检测
我国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内容包括:
(1)溶血试验评价
(2)细胞毒性试验评价
(3)急性全身毒性评价
(4)过敏试验评价
(5)刺激试验评价
(6)植入试验评价
(7)热原试验评价
(8)血液相容性试验评价
(9)皮内反应试验
(10)生物降解试验
(11)遗传毒性试验评价
(12)致癌性试验评价
(13)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
(14)亚急性毒性试验
(15)慢性毒性试验
(16)药物动力学试验评价
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反应的一种概念。一般地讲,就是材料植入人体后与人体相容程度,也就是说是否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作用。
包括两个方面:
宿主反应,是生物机体对植入材料的反应。
材料反应,是材料对生物机体作用产生的反应,可导致材料结构破坏和性质改变。
生物材料植入人体后,对特定的生物组织环境产生影响和作用,生物组织对生物材料也会产生影响和作用,两者的循环作用一直持续,直到达到平衡或者植入物被去除。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
扩展资料:
评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遵循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功能性两个原则,既要求生物材料具有很低的毒性,同时要求生物材料在特定的应用中能够恰当地激发机体相应的功能。
生物相容性的评价主要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10993和国家标准GB/T16886的要求,通过一系列体外、体内实验来进行。
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情况决定了材料生物组织相容性的程度。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受材料两种特征尺度水平上的因素的影响。
一是微观分子水平,这类影响主要表现为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电荷性质及其分布等等。另一个是宏观尺度水平,这类影响包括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材料的宏观形态尺寸等。而且,这类大尺度上的效应比分子尺度上发生的化学效应更为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时的相互亲合性,即分子级的可混性。对高分子材料而言,主要是指聚合物-增塑剂体系、聚合物-溶剂体系、聚合物-添加剂体系及聚合物之间体系的亲合性。相容性的好坏是能否形成均质体系的主要依据。尤其对聚合物-增塑剂体系更为突出。对其评价方法主要有:①观察法,混合加工之后观察其透明状况(透明薄型制品)及有无渗出物等;②溶解度参数法(又称SP值法),两种物质的参数越接近,则相容性越好③介电常数(ε)法等。在测定时,以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判断较好,任何单独一种方法,往往有偏差。